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5期 ID: 141307

  

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 王 菲

  媒体广泛报道的清华大学一学生用硫酸伤黑熊事件,社会反响很大,对我的触动也很大。清华大学的学生都是全国各地的学习尖子,可谓人中龙凤,但其情感的缺失也暴露出我们教学上的弊端:教师往往把学生作为分数或升学率的代名词,忽视了情感教育,使学生无法在学习中体验到情感,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我感到责任更加重大,因为学生踏出校门就要步入社会这个大熔炉,要面对复杂的环境。中职语文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方面虽然有时间短任务重的挑战,但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著名教育家于漪先生说得好:“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他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教学生语言,也就是同时在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那么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呢?
  一、创设情景,诱发情感。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能带着真切的感受来学习课文,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长亭送别》一文时,由于作者年代久远等问题,学生不能充分感受到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我就播放了事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送别的场景配着背景音乐,历历在目地展现出来,同学们的情感一下子被唤醒了,同学们进入到作品的境界中,获得了真切的情感体验,理解了其深切内涵。
  二、深钻教材,挖掘情感。“诗言志”,志者,情感也,诗来自于感情。“五情发而为词章”、“文质附乎性情”、“情者文之经”等,无不说明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材中,许多篇目是中外名家的名篇,特别是有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汇聚了中华文明思想感情精粹在其中,如:“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的家庭理想,仁爱、爱人的人道主义思想,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和豁达的人生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公无私等等。由各类文章组成的教材可以说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对教材钻得深,吃得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才能首先被其思想内容所感染、所激动,从而最先进入角色,教学才能以情动情,以情明理,才能让学生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激起思想共鸣,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三、品味语言,激发情感。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可见品味语言有助于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首先教师要有感情地示范朗读课文,让学生从正确的读音、语调、节奏等方面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如:《孔雀东南飞》一文,教师先有感情地范读,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一次次的朗读,学生们可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刘兰芝的善良坚强、焦仲卿的孝顺懦弱、焦母的蛮横霸道、刘兄的趋炎附势等,并且从中感受出了诗歌背后的深深悲伤,读出了一场无奈的感情悲剧。其次要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心去读,去体验,去感受,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进行生命对话。读的过程,体会的过程,感受的过程,便是情感激发的过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文,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让学生体会到游子“断肠”的滋味,获得心灵的震撼。
  四、课堂讨论,深化情感。抓住课文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引发讨论,可以让学生辨丑恶明是非,深化对情感的感悟。如教《烛之武退秦师》时,让学生课堂讨论“如果你是烛之武,当面对国家大难,临危受命时,你会怎么办?”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深深为烛之武所表现出的民族大义折服,深化了他们对“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情感的认识,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了爱国意识。
  五、写作实践,升华情感。激发自己的情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先决条件之一。纵观中国历史,文笔好的人和文章不计其数,而真正能流传千古的,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例如:屈原因情而著《离骚》,司马迁愤而著《史记》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情感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把学习中所感悟到的思想、情感,通过写日记、随笔等的形式进行加深和体会,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激发,情感得到升华。
  
  王菲,教师,现居河北邢台。

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