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5期 ID: 141325

[ 李国秀 文选 ]   

扮靓语言的有效方法

◇ 李国秀

  朱自清先生说:“作文是以文字作画。”这就是说,语言必须有文采。所谓有文采,即指语言精彩有特点,或诙谐幽默,或大气磅礴,或委婉细腻,或清新淡远。俗话说:“三分资质,七分打扮。”作文亦如此。装扮文章语言的手段很多,最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联想想像,化虚为实
  蒲松龄的《山市》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异的山市蜃景图。跟海市一样,山市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它虚无缥缈,变幻莫测,来得快去得也快。作者是这样描绘山市景象的:山市初现时,犹如“孤塔耸起,高插青冥”。不久,山市变成了“碧瓦飞甍”的“宫殿数十所”。又过了不久,山市变成了“城郭”,城中“楼”、“堂”、“坊”历历在目。一会儿,又变成了“危楼一座”,高楼门窗洞开,楼上人姿态各异,神情悠闲。渐渐地,楼越来越低,“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作者正是运用了联想与想像,化虚为实,才为读者展现了这样美妙的图画。
  二.妙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
  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大地,春雨滋润了万物,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勃。于是贺知章赞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韩愈也赋诗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夏夜的天空晴朗无云,明月高悬,庭院里空明澄澈,苏轼的“庭下如积水空明”写尽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冬天本是凛冽的,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却向我们传达了温暖如春的感觉,更激发了人们“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遐想。
  有时候,当我们面对种种只可意会却无法言传的情感时,该怎么办呢?请看李清照和龚自珍的绝妙表达:“只恐双溪蚱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有多少“愁”?李清照把它比做连船都载不动的实体,龚自珍又把它比做浩浩荡荡的东流水,显得十分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这些诗句之所以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就是因为作者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从而创造了无比优美的意境。
  三.调动感官,形神兼备
  有时为了把难写之情、难摹之景写得更传神,往往要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读者在阅读时全身心感受作者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看看朱自清是如何描绘春风的吧。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写出其特点呢?一句“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一下子就调动了我们的联想,从而感受到春风的温暖柔和,而且风里还飘来了“新翻的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嗅觉),非但如此,春风里也在演奏着交响乐,“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听觉)。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又如周密的《观潮》是这样描写潮水的: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作者用“线”、“城”、“岭”描其形,用“银”、“玉”、“雪”(视觉)绘其色;用“雷霆”(听觉)拟其声;还从读者的感受出发,用“吞天沃日”状其势。寥寥数语,传神地写出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四.烘托渲染,情景交融
  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说明,抽象难言的景物、情感可以运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来写。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用“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等景物,创造出了清幽和谐的意境,又用“照”、“流”二字,以动衬静,使得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而又新鲜活泼,表现了诗人迷恋自然美景的闲适情怀。
  又如林嗣环的《口技》一文,为了表现出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作者不仅细致描摹了表演者的精彩表演,而且不惜笔墨刻画了观众的反应。表演者一出场,作者就以“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渲染了一种肃静、紧张的气氛,为下文作了衬托和伏笔;随着表演的深入,“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一会儿宾客又“意少舒,稍稍正坐”;当表演达到高潮时,“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几处文字通过写观众的动作、神态、情绪变化,烘托出口技者技艺之高超,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
  五.动态比拟,灵动新鲜
  以叶君健的《看戏》为例,我们来看一下文中写观众的语句:“……从前面一排往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个人海……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得住。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观众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
  形容人多,用“人山人海”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了,但这篇文章写观众,也用了“人海”,而且一用再用,却令人感到非常新鲜。原因就是作者将“人海”作为一个总体比喻,全文一以贯之,并且用“暴风雨”、“屏住呼吸”、“膨胀”、“潮涨”、“潮涌”写出“人海”的动态,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海”以生命。这样不仅不会让人觉得俗,相反给人一种灵动而新鲜的感受。
  
  李国秀,教师,现居湖北恩施。

扮靓语言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