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5期 ID: 141330

[ 龚燕春 文选 ]   

浅谈语文导读的主体走向

◇ 龚燕春

  教育专家杨九俊对现时的语文课堂提出了“人在哪里”的质疑,强调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个体化的,要面向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从教学的双边活动来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语文导读价值的大小,只能由学生来评判,“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只有主体的“心知”,导读才有价值。
  一.导读走向主体的必然
  1.导读走向学主体的理解需要。“汉语是一群从远古走来的生命。”对阅读文本知识信息的把握,是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对生字的认读、词语的理解、句义的分析、层次的划分、主题的概括、写法的把握等。如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黄伯云的颁奖词,全词展现出一种典雅之美。一是多用雅词古语,如“温润如玉”、“渊博宽厚”等,韵味十足,文气扑面;二是多用对偶句,如“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节奏整齐,读之朗朗上口,且内容上两两对照;三是巧妙引用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礼赞黄伯云科研为国的思想境界。学生需要从语言欣赏的角度加深对黄伯云颁奖词的理解。
  2.导读走向学主体的共鸣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理解课文不是学生的唯一目的,陶冶性情也是学生的重要需要。对课文人生的认识,情感的体验,美感的欣赏等均属于这一需要。例如读《西游记》,学生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水浒》,能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等。
  3.导读走向学主体的迁移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完成对一篇课文的解读不是终极目的,而是要让学生从典范文本的阅读中学会阅读的一般规律,掌握打开其它阅读文本的金钥匙。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对阅读规律的探索。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没有知识的类化、方法的迁移、视野的拓展,就不能真正满足阅读主体的需要。
  4.导读走向学主体的仿写需要。阅读目的决不是单纯在“读”上,“读”是为了“写”,也是阅读需要之一。常有这样的现象,读到精美的句子,或者精巧的文章,许多学生跃跃欲试,也迫切希望仿写一番。学会表达是阅读主体的高层次需要,是创造性阅读的重要体现。加强仿写训练,仿词、仿句、仿段、仿篇章、仿技法、仿修辞、仿结构等训练,是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
  二.导读走向主体的基本途径
  根据阅读教学中双主体的属性及其关系,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提高学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增大阅读教学的价值,关键在于改变教师导读属性。
  1.教主体应善选角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三种文本解读,即教师文本解读、学生文本解读和教师引导学生文本解读。很显然,我们需要的是第三种文本解读。教师一定要善于取舍自我文本解读,做到丰富与简单的统一。要善于剪裁课文,可以中心开花,也可以“后发制人”,还可以“一字生辉”。如:《前方》一课有着新奇的立意,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笔法,有着优美、凝练、含蓄的语言,有着悠远绵长的情韵。它的深刻性在于作者对人类心灵漂泊和流浪感的关怀与悲悯。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就可以抓住“人生实质上是场苦旅”展开教学。
  2.教主体应改进方法。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教师主体属性的改变,更多的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就是要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去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
  3.教主体应引导参与。“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教师要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甚至每一天,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要定期举行读书节、报告会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辛劳,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不断提高他们对教师导读价值的认识,进而对教师导读进行认同与实践、接纳与内化。
  
  龚燕春,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浅谈语文导读的主体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