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5期 ID: 141346

  

基于同侪语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金 莉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其特征
  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作出界定:试图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以设法考察一系列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①。顾明远先生认为:教学模式特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②。杨小微则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同①)。从以上几个概念可以归纳出教学模式的几点特征:1.教学模式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处于中介的地位。2.具有针对性,反映的是特定教学理论。3.具有简明性,是逻辑轮廓或方法论体系而非细节。4.发展性,与“某种教学任务”、教学实践相连,仅为相对稳定,会随教学任务的变化而发展。5.操作性,它是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对教学有组织、设计和调控的作用。6.整体性,是“一整套”的,而非零散的。
  二.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要素
  教学模式的建构是一个逐渐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模式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理论基础。指教学模式建构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思想。它是教学模式深层内隐的灵魂和精髓,反映了教学模式的内在特征。
  2.教学目标。指所能达到的教学结果。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设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构成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其他因素有制约作用。
  3.操作程序。指教学模式在时间上展开的逻辑以及每个步骤的主要做法等。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或步骤,它是基本的和相对固定的,而不是僵化的或一成不变的。
  4.实现条件。指促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手段、时间和空间等)的最佳组合和最好方案。它必须是确切的,具有可操作性。
  5.评价方法。每一种教学模式一般都有适合自己特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这样才有规可循。
  一般来说,只有具备了以上五个方面,才算严格意义上的教学模式③。
  三.基于同侪语言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特殊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同侪语言是指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学习共同体成员,即学生群体,他们通过语言进行交往,这种交往性语言即同侪语言,它是最具生成性,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课堂信息④。同侪语言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学生的答问述意信息,二是学生课堂讨论信息,三是学生的质疑提问信息⑤。
  1.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建构主义课堂的指导原则为基本的指导原则。例如:“提出相关问题、征求并重视学生的意见、课堂活动挑战着学生的假设、围绕主要原理和重要观点建构课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⑥。”基于同侪语言的高中课堂教学模式要提出中心主题、重视学生的观点、围绕重要观点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学生的课堂活动状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以同侪语言为课堂活动的主要构成。依据本论题的特性,同侪语言是语文课堂教学素材性资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高中生的同侪语言内涵和层次性更丰富,以它为课堂活动的主要构成,将会最大程度地帮助高中生建构新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形成语文建构主义课堂。
  3.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课堂中,师生是平等的,每一位学生是平等的,每一位的同侪语言都同等重要,都是他们建构新经验和知识的重要素材,因此本论题中的教学模式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参与。
  四.基于同侪语言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1.演讲模式
  (1)教学理念:语文演讲教学模式首先来源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通过写作与演讲来建构学生的品行、道德、操守、信念、自信心、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社会责任感。其次,来源于言语形式教学理念。语文的本质是言语性,因此语文课实质是言语实践课,言语实践不仅要重视言语形式,还应重视言语形式传达的精神内涵,即学生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
  (2)教学目标:通过写作和演讲综合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并锻炼每一位学生的胆量。
  (3)操作程序:它由六到七名学生的演讲组成,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教师成为串连式的次要人物。演讲课的时间和周期:在时间上,演讲课由通常的课前五分钟时事交流发展而来,被扩展为整整一节课,它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集中训练提供了完整的平台。演讲课两周举行一次,持续一学期或一学年,这种周期使它成为了高中阶段基础型课程的组成部分。每学期结束,举行每组推选的最佳演讲手的PK大赛,这又使它成了学生喜爱的一项活动。演讲课的内容:主要围绕二期课改的关注焦点,涉及学生的品行、道德、操守、信念、自信心、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设定的题目如《慕人不如慕己》、《差别不完全在于天赋》、《做人当如山》、《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弯路上的风景》、《不要被细节捆住手脚》、《无限放大有限的价值》、《让生命充满弹性的魅力》、《让补丁高贵》等等。
  (4)实现条件:文章由教师命题、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审稿、学生修改这几个步骤来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审稿是保证演讲课质量的关键性环节,它给学生提供了获得个别写作指导的机会,又显示出教师在演讲课中的价值。
  (5)演讲课的评价:实行10分制打分,分值围绕演讲内容(4分)、表达(4分)、仪态(2分)三部分展开,在演讲内容中又细分为观点、材料、思路、表达,表达又细分为普通话、流畅度、准确度和仪态,仪态又细分为表情和体态。这样细分的结果,培养了学生演讲的公众意识。
  2.讨论模式
  (1)教学理念:讨论课模式教学首先建立在“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的二期课改的理念之上。其次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对事物的认识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建构新的经验和知识。最后,“同侪互助”的理论,使学生由课堂教学的个体发展走向互助与合作。
  (2)教学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针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分别提出观点,经过互相分享观点或者互相批判观点,最终达到对观点多角度、多层次理解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参与者对不断出现的不同观点作出正确评判的能力。
  (3)操作程序:首先,在上讨论课的前一周(至少一周),要保证每一位同学能同等地获得相关资料,因为只有充分地了解材料,才能有效地提出议题,这是上好讨论课的先决条件之一⑦。其次,要在众多材料中提炼出核心议题。核心议题确立得是否准确,关系到讨论课上同学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因此确立核心议题,需要调研。最后,讨论课要设立预热阶段。讨论课开始的十分钟,由于同学们的兴奋点还未能及时地从上节课转移下来,所以往往处于冷场状态,这就需要有人做预热导引。教师可以事先请几位同学针对核心议题做导引发言,形成讨论态势,以激发其他同学的讨论热情。
  (4)实现条件:有三点需要注意:首先,老师的角色:讨论课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他有时可以是讨论的主持人,有时可以是讨论的参与者,有时也可以成为课堂中消极讨论者的有效鼓励者。其次,讨论中的沉默:面对讨论中的沉默,应有的态度是允许它、从容地对待它,因为讨论并不意味着不停地说话。激烈讨论中的沉默,并不是无话可说的表现,而恰恰是讨论者针对不同看法综合处理、深入思辨并积极组织语言的过程。在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给同学们3-5分钟的沉默时间,将更有利于讨论的进行和控制讨论课的节奏。可以这样说,踊跃的发言和思考时的沉默是讨论课不可缺少的两部分。最后,核心议题至关重要,讨论课教学模式在语文学科上的使用核心议题一般涉及三个方面:a.多义性主旨的归纳。我们在高二年级组织过关于微型小说主旨探讨的讨论课,在下发的15篇微型小说中,同学们最后把目光集中在一篇匈牙利作家依·沃尔克尼的微型小说《一位国会议员的发言》上,它主旨的多义性引发了同学们讨论的兴趣。有人说这篇小说是指责当时的匈牙利政府官员把法律当成儿戏,有人说这篇小说提出政府官员要以身作则,还有人说小说讽刺了匈牙利当时可笑的法律制定过程等等,可谓众说纷纭。b.诗歌艺术手法鉴赏。诗歌是文学艺术中最精练的文学体裁,它要求用最精练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这就决定了一首优秀的诗歌中必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这种特征为讨论课课型提供了条件。我们以余光中的诗《春天,遂想起》为例,同学们讨论出8种艺术手法,它们是反复、排比、象征、间接引用中国古典诗句、双线结构、时空交错、用典、写作顺序为时间顺序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艺术技巧是如何帮助情感表达的。C.材料多角度论点的提炼。我们以高二课文《<新序>二则》中的《宋人有得玉者》为材料,训练学生多角度提炼论点,从而设立了一节讨论课。最后同学们总结出“文中有几个人,就有几个角度”的立论经验,提炼出以下几个观点:从献玉者角度,认为人人皆以财为宝;从子罕的角度,认为做官要廉洁和要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从长者的角度,认为精神之宝可贵;从作者的角度,认为从选择可看出价值取向;最后根据注解(20),认为子罕具有助人为乐,成人之美的品德。语文讨论课这一课型能使学生通过交流磨练思维的丰富性和语言的感知力。
  (5)评价方法:是否能复杂问题简单化、含糊问题清晰化的过程,是否能培养起合作学习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3.头脑风暴教学模式
  (1)教学理念: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的发明者是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他于1938年首次提出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头脑风暴的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其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基础上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发行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这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⑧。
  头脑风暴法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依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利用已有经验和认知,运用同侪语言,在集体中进行独特性甚至创造性意义的建构。
  (2)教学目标:学生在联想反应、集体热情感染、个人竞争意识与个人表达欲望的作用下,能对中心议题独立思考,产生具有独特性的阐发,鼓励具有创造性的阐发。
  (3)操作程序:a确定中心议题:课前确定一个中心议题,课前不通知任何一位同学关于议题的内容,以保证课上注意力的集中。b课前分组:头脑风暴法一般8——12人为宜,通常一个班级40人左右,因此要分成2人一组,每组一次一人发言,下一次另一人发言,以确保每位同学的发言机会。c明确分工:要推定一名学生主持人,1~2名记录员(秘书)。主持人的作用是在头脑风暴式语文课开始时重申讨论的议题和纪律,在发言进程中启发引导,掌握进程。如通报讨论进展情况,归纳某些发言的核心内容,提出自己的设想,活跃课堂气氛,或者让大家静下来认真思索片刻再组织下一个发言高潮等。记录员应将同学们的所有设想都及时编号,简要记录,最好写在黑板等醒目处,让所有同学能够看清,记录员也应随时提出自己的设想,切忌持旁观态度。d发言纪律:根据头脑风暴法的原则,规定几条纪律,要求同学们必须遵守。比如要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不消极旁观;不要私下议论,以免影响他人的思考;发言要针对目标,开门见山,不要客套,也不必做过多的解释;与会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切忌相互褒贬等等。e整节课教师不作任何评价,评价根据记录下节课进行。
  (4)实现条件:a议题要有挑战性。它既能对学生现有思维造成冲击,又能以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作背景,任由学生的思维驰骋。此类议题来源有两类:一种是课内:例如择取《孔雀东南飞》中的兰芝归家片段“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古文有繁简相宜、言简义丰的特点,请学生根据此段内容联想,利用已经学过的各种手法使画面丰富,从而体会古文的特色。试验下来,学生运用添加人物、行为、语言、心理、神态、环境景物等手法重塑了画面。一种是社会话题:例如社会上男子对知识女性曾有过这样的评论:“大专生是小龙女,本科生是黄蓉,研究生是赵敏,博士生是李莫愁,博士后是灭绝师太,硕博连读更可怕——是传说中的东方不败。”这段评论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背景,给学生的发言提供广阔的天地,既可以从历史与现实中女性地位、语言的文学文化背景、也可以从男子心态等角度发言。b议题课上宣布,课前不得公开。头脑风暴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集体中独立思考,因此议题保密是必要的实现条件。
  (5)评价方法:第二节课评论,从发言的新颖性和深度进行评价。
  
  参考书目:
  ①杨小微主编《现代教学论》,陕西教育出版设出版,2004年7月第一版
  ②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③叶茅樟著《新课程与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福建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6年10月
  ④刘晓伟《同侪语言的生成价值与开发策略》,语文建设,2008年第2期
  ⑤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⑥[美]布鲁克斯著,《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
  ⑦[美]StephenD.Brookfield、StephenPreskill著《讨论式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⑧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2009年8月17日
  
  金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上海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级教师。

基于同侪语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