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0期 ID: 140801

[ 周妙芬 文选 ]   

语文课堂呼唤绿色提问

◇ 周妙芬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常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把课堂比作“一湖水”,课堂精彩比作“千层浪”,课堂提问比作“一石”的话,那么投入一块怎样的“石”给课堂就成为课堂精彩生成的关键。
  台湾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提问的技巧,用十个词提问:“假如”、“列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组合”、“类推”,通过这十种提问的方式,学生一般都能较好地提出问题,并且每一问题都有一定的发散性,不追求有固定的答案,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反观我们教师,面对每一篇相对独立完整的语文课文,在研读和进行教材处理时有没有调动我们自己的思维,运用各种方式,设计出新颖实用有效低耗的绿色提问,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课题。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现状
  1、随意的零碎的粗放式提问。
  语文课堂最忌讳的就是完整的一篇课文被教师破碎的提问搅得浑浊不堪,全无铺垫的碎问只能导致教学目标的流失。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为追求片面的课堂热闹,结果忽视课堂教学深度的流失,只能让人大有“舍本求末”之叹,长此以往,更有“高耗低效,误人子弟”之忧。
  2、呆板的生硬的机械式提问。
  对话的沉闷主要在于教师对问题的预设意识不强,问题的预设应具有生成性特点,要注重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参与,不问而问,寓问于过程,寓问于学生的阅读情感表达,这应该是提问的艺术之道。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导致的后果令人堪忧。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王夫之也说:“由不疑至于疑,为学日长。”他们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疑”字,有疑才会产生问题,有问才引人深思。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当学习者能质疑,会质疑,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二.课堂绿色提问的主导意义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提问设计。“优化”一词最早见于前苏联教育家班巴斯基的“优化”理论,其最基本的内容,指的是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的效率。借用环保低碳一义,笔者姑且把那些去除冗杂随意模糊生硬而变得纯净低耗有效的提问设计称之为“绿色提问”。
  绿色提问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首先要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又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提问要与学生提问同时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带动全文,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笔者借助一成功案例分析教师提问设计的匠心对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意义。
  以湖北黄冈市武穴实验中学陈水明老师的《海燕》一课为例,统计整节课提问总数为31个,各教学环节中用于创设情景铺垫情感的为5个,落实双基方法指导的5个,把握形象理解象征手法的共20个,总结学法1个。从教师提问的指向统计,引发学生思考的共17个,提醒激励的6个,获求结论的8个。
  从这些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把握海燕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这个环节的提问数据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从提问大家是否喜欢玩开始,逐渐引导学生这节课的特殊学习方式:学中玩,玩中学。这种平等的姿态,商讨的口吻,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奠定了本课的基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愿望。另外在朗读训练这一环节中,教师也不失时机地通过提问把评价的机会交给学生,于细节处创造性地体现了课堂师生互动的精神。
  由教师提问的指向统计显示,教师在课堂中把提问主要用于引发学生思考,占了总提问量的半数以上,可见,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明显的。如:在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插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课前介绍资料时不是说高尔基是社会活动家、革命家吗?他怎么在文中尽描绘些‘奇趣大自然’‘动物世界’啊?”这一问题的提出看似不露痕迹,却属别具匠心,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下一环节。而紧接着的一连串的追问就使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从而逐渐把握海燕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三.绿色提问设计的实施策略
  1、把握学生主体。把握学生主体,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即教师要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需知道什么或急于了解什么,即其知识结构、学习基础、思维水平甚至性格特征、反应能力等必须做到胸有成竹。其次是教师还要主动寻找与学生思维的契合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容易与学生脱离距离,出现教师问而学生不答或无话可答的被动局面,这样的提问肯定是无效的。因此,有效的提问需要教师建立在长期了解、熟悉学生的前提下,能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从学生的神态动作、言谈口语中了解学生的疑惑,从而选准突破口,瞄准教学要求与学生兴趣的交汇点,然后巧妙设问,一定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应因材提问,区别对待。一个班的学生基础不同,学情不同,尖子生有浓厚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自觉性高,表现欲强;学困生基础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这时,如果教师的提问为了照顾学困生而设计得过于简单,就会造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厌倦感,这样提问有效性大大降低;反之,如果过于注重提问,课堂容易成为几个尖子生的表演舞台,而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就更大。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特长、弱点设计出一套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思考和回答的“组合题”,也称分层设问。
  2、把握课堂节奏,做好起承转合。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优化提问结构。
  (1)、创设情境,激疑成趣。初中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如果能够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面、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笔者在教学《绿色蝈蝈》一文时,以猜一则谜语开始,要求学生根据谜面中各种昆虫的特点猜出谜底,学生顿时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2)、抓住契机,设置矛盾。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为此,教师应当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学生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思维在进行,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一课时的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便形成使学生“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
  (3)曲直相间,引人入胜。古人云“为人贵直,为文贵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于设问,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换个方式,让学生体会曲径通幽之感。在《绿色蝈蝈》质疑细读这一环节中,笔者设计:普通的蝈蝈真的有那么完美吗?针对蝈蝈同类相食的事实,有人认为法布尔对蝈蝈的喜爱甚至到了偏袒的地步,你是怎么看待?简述理由。引导学生细读第10、11节,学生各抒己见,很快找出了“残暴、贪婪”“顶多”“宽容”“自私心是到处都有的”等词句,于是学生豁然开朗,体会了作者对蝈蝈同类相食的现象的确是相当包容的,在他的笔下,蝈蝈虽也有着这种残酷的食性,但是它们似乎是他的孩子,作者对它们充满着包容理解和喜爱。那是对昆虫这种小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法布尔“以人性写虫性,从而反观社会”的写法和目的。
  (4)提纲挈领,整体统一。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特别是“主问题”提问模式更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
  总之,执教者必须做到不断地深入研读文本,深入学生实际,加强“有效预设”的意识,使自己设计的问题既具有明确、适合、有层次、有梯度的特点,又具有注重学生的动态参与、激发学生兴趣的特点,语文课堂呼唤绿色提问设计,语文教师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做到见解深刻、独到,学识广博。
  
  周妙芬,教师,现居浙江宁波。

语文课堂呼唤绿色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