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5期 ID: 140306

[ 梁书俊 文选 ]   

“小组合作”式学习初探

◇ 梁书俊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心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等。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乐知好学,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教师表演”到“学生展示”,角色的换位,不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三主论”的理念吗?这不正是我们教师追求的教学中的最高境界吗?于是,我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将“小组合作”式学习搬上语文课堂。
  
  一.预习流程的设计——既自主又合作
  
  1、改变学生传统的座位形式。学生分组的方法由师生双方一起决定,根据学生成绩把学生分成A、B、C三类,每个小组的成员必须按一定比例组成。一般每个小组不超过6个人。给学生一定的选择合作伙伴、学习方式的自由权,以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被尊重与信任。
  2、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语文课专用的预习笔记。(预习后由老师批阅)这样就预防了偏差学生懒于动脑、懒于动手,只等着组内交流时倾听其他同学意见的现象,帮助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设计好预习流程。一篇课文的预习一般是这样安排的:
  ①学生先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预习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②为本课的学习设计导入语。我们知道,一段精彩的导入语就像一篇作文精彩的开头一样,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来。但导语必须在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让学生设计导语,既能促使学生认真去读课文,又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③组内交流导入语,组长带领组员先在组内展示,选出组内设计最好的导语,以便在课堂上全班展示。
  ④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共分三步。第一步:组长先给组员分好工,谁负责哪几个词语的音、形、义,迅速完成。第二步:组长规定在最短的时间内巩固字词。第三步:组长听写字词,组内订正。
  ⑤再读课文,由学生自己设计几个问题。这个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⑥最后几分钟留给学生自己,将自己的预习笔记查漏补缺、完善整理,课后组长首先检查组员的预习笔记。这样及时了解学生预习的深入程度,及时发现预习过程中的不足,及时做出调整。
  以上便是我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新授课总结的预习流程中的六大步骤。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初读课文,设计导入语;解决生字词;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三大环节”。在每一环节中又必须遵循“自主完成、合作交流、及时反馈”三项原则。我自己把它称为“六·三·三”模式。
  
  二.课堂展示——精彩纷呈
  
  经过充分的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时,不但信心倍增,而且小组间相互竞争,都不甘落后,现以导语展示为例:
  导入语的展示,由每个小组内导语设计最好的同学在班内朗读交流,现仅举几例:①你听到过春燕的呢喃,夏蛙的争鸣,秋风的萧瑟,冬雪的簌簌吗?你听到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我相信,你一定会听见的!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见》去倾听一下吧。②“猴哥、猴哥,你真太难得……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我们惊叹于孙悟空的神奇本领,更佩服吴承恩的奇思妙想。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让这种奇思妙想变为现实,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去一探究竟吧……”
  学生的导入语或引用诗句,或引吭高歌,或层层排比,如果不是身临课堂,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我的学生能设计出如此优美而引人入胜的导入语。真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以上这是我在“小组合作”式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探索和体会,在这一教学模式中,“以学为主”、“自主、合作、探究”始终贯穿其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将自己对教改的点滴体会汇成源头活水,为自己的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为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界。
  
  梁书俊,教师,现居山东平原。

“小组合作”式学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