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5期 ID: 140325

[ 张爱莲 文选 ]   

初中生作文立意理性思维的培养

◇ 张爱莲

  大家知道,“意”是作文之纲。学生的作文立意,一直是阅卷老师关注的焦点,也即学生作文得分的基本点。尤其是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已有从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向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回归的趋向。尤其是命题作文的写作,学生作文选材立意雷同的弊端会更突显。如何从一个相同的题目或类似的内容中写出比别人深刻的文章?笔者认为,在作文立意训练中,学生的作文思维尤其是理性作文思维的训练更为重要。
  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作文中的理性思维训练,历来是高中作文的训练之道;而初中生以感性思维为主,写的作文大都“情”见长而“理”不深。从这一点来看,初中进行作文立意的理性思维训练,不仅是为了应付中考那分数,对初高中作文衔接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如何在立意时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训练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和思考问题,对事物的认识不满足表象,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培养方法有二。
  1、提升认知水平。文章水平的高低与文章的立意密切相关,文章立意的高低又与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密切相关,而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又与其思维的深刻性密不可分。同样写《过生日》,一般学生往往只会捕捉那些记忆中欢乐的场面,有学生却能从生日那天由于爷爷突发疾病被推进手术室而不得不整晚随父亲守候病房,使原本美好的庆祝会化作了泡影这样的经历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爱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责任。可见其思维的深度。
  2、抓住矛盾加以深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无论是文章的主旨,还是结构安排,或是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学习《孔乙己》时,教师提出“孔乙己既穿长衫为何站着喝酒?既穷又为何穿长衫?”这一问挑起矛盾,学生思想产生碰撞,陷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经过讨论,学生明白“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一笔,实乃用心良苦,浓缩了孔乙己整个精神世界和处境。通过这样质疑探究,学生不仅理解了孔乙己的个性特点,更是挖掘出了作品蕴含的深意。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维性
  
  所谓“多维”立意,就是对作文材料或题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提炼,打开学生的思维。
  (一)双向立意的思维培养
  1、一题多写。
  所谓的一题多写,就是给学生一个作文材料做题目,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并根据立意写出不同的作文。
  比如洪战辉的事例,从成长励志的角度看,他在家庭支离破碎的情况下,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坚持学习。可以说是教会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幸这一主题。从情感道德的角度来看,他四处求学,历尽沧桑,照顾非亲非故的妹妹12年的事迹,在别人帮助他的时候,他想到的却是比他更需要帮助的人,可以挖掘一个比较时髦的主题“人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从思想修养的层面,可以提炼出“学会接纳别人”,“也要学会认识自己”等不同的主题,从人的成长的角度,还有“磨练”“承担”等主题。
  然后用分组作文的办法,不同的组别选不同的主题写作,并把范文归类展读、讲评提炼,讨论出最适合学生写作的某一系列主题。通过这样的几次训练,学生往往一拿题目就会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去立意,并有意识地选择“最佳”的主题。
  2、多题一意。
  很多材料都有他们的共性,可以让学生找找事物的共同点来立意,培养学生作文立意的能力。提炼一个主题,能让文章达到一个较高的思想高度。这样,紧密围绕主题来写,就可以解决我们写作时主题不鲜明的问题了。
  比如贝多芬、霍金等人身上有一个共同点:人残志坚。让学生归纳吸收。
  也可以用并列的素材来组合一个主题,以“幸福”为题,呈现几个相关的并列关系的素材来提炼出一个主题:
  掌声能传递幸福。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辩证性
  
  作文立意不仅要求真求实,还应求创新,使学生作文立意能走向更高层次。当然,这个“新”是建立在合理有效的基础上,也即作文立意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平时,我们可以灵活地利用课前5分钟演讲等机会,引导学生对名言进行质疑,如“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与“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之争,“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之辩等。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的思维慢慢发展,作文立意也随之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类比性
  
  所谓类比思维,就是通过联想,将在性质、关系、结构、功能、形态、意义、发生过程等方面存在相似性的事物联系起来,然后加以类比,从而达到相互借鉴、相互移植、触类旁通效果的思维方法。这本来是理科的学习思维,我们可以将其巧妙地借鉴到作文立意训练。就作文立意而言,由于类比思维是一种从具体事物到具体事物(或从个体到个体)的思维方法,它总是以鲜明生动的类体去说明本体,或者借物喻人(喻理),或者托物言志,或者寄情于物,或者调用各种表达技巧来增强表达效果,都能够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想像,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觉,启人深思。
  为了训练学生作文立意的类比思维,我们在作文指导时可以寻找一系列的带有比喻修辞的作文题来完成。如《枫叶飘落的日子》《梧桐落叶》《落红》等一组题目,它们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点是一个“落”字,这个“落”字,会不自觉地让人想起飘落的残花、飘零的落叶,会产生一丝落寞、忧伤、凄凉等情绪。但这组题目又有一定的区别,《落红》出自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也即“落花”,而另两个题目的物象为“落叶”;另外,枫叶和梧桐叶也有区别,梧桐在我国一般作为行道树,而枫树是成林的。从这几者的寓意的角度去分析,也是有不同的。“落叶”常用语“老去”“奉献”等之意,而“落红”,除了以上两种意思之外,更有“孕育新生”的意思。这样一比较,这类题目的文章该立何意、选何材,学生就胸有成竹了。同样,通过这样的辨析,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了发展。
  总之,我们要提升学生的作文立意,应该从思维发展的高度,通过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维性、辩证性和类比性,来培养学生作文立意时的理性思维,以求学生能写出立意见长的文章来。
  
  张爱莲,教师,现居浙江宁海。

初中生作文立意理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