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5期 ID: 140313

[ 常中山 文选 ]   

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爱意

◇ 常中山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题意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古人云: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兴趣和爱好是语文学习的精神动力。如果没有兴趣,就很难去关注它,去思索与之有关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努力让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科学研究证明,只有学习时注意力集中,有热情、迷恋和着魔般的执著,才会成为一个善学者。“课堂无权威”、“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看待,着意保护他们的童趣、童真、童心,爱护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允许他们“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只要能学会方法,抓住要点,言之成理,教师即应予以肯定,为孩子的禀赋的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语文课堂就会快乐起来,学生对语文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以人为本
  课堂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就是以全体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注重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人文性。首先,备课要全面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这里以《桃花源记》的备课为例。一位教师反复阅读课文,到了烂熟的程度,然后仔细翻阅多种参考书,从中摘录有关本文、作者和时代背景的文字资料,最后依据它们和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实际,写成备课笔记和教案。那么,即使这位教师翻阅的同类资料再多,笔记上的文字再详尽,也只是吸收现成的结论,重现他人提供的事实和见解而已。与此不同,另一位教师并不以此为满足,同时阅读作者的其他散文,如《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以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和散文风格,不仅如此,还要翻阅《晋史》中的《陶潜传》,从第一手材料中了解那个时代,以把握原始材料中记叙的事实和评价观点。最后依据阅读过的上述材料和学生的理解实际,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备课笔记或教案,这就是研究型的备课,从中体现的人文性就会具体得多。
  导语精心设计
  心理学研究指出:新奇的、变化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往往能出奇制胜,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这一原则,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要学的内容上来。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时,是这样导入的:鲁迅先生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鲁迅先生创作了许多小说,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究竟用什么样的生花妙笔来塑造孔乙己这个形象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答案。这样的导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把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课文中去。
  教法灵活多样
  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每节课总采用一种模式化的教学程序,时间一长,学生势必不感兴趣,造成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依据青少年悦新好奇的心理,力求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学生经常有一种新鲜感。如有的课文在学生自读后初步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只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其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与优美的语言风格,而不一定加以具体分析;有的课文则出几个思考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有的课文适合分角色朗读、编演课本剧……
  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结合起来,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综合刺激学生大脑,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语言幽默风趣
  教师教育学生,靠的是“言传身教”。“言传”就是用语言去传授知识、传播思想,开解困惑、陶冶情操、启迪思维。“言传”功能的实现,大多在课堂上。而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和“乐学”,课堂教学讲究理趣和情趣,因而幽默的教学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愈显重要。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的情绪、思维在不同状态下,接受新事物的快慢会不一样。当人们的情绪、思维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时,接受新事物就快,反之则慢。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诙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一位语文教师第一次和学生见面,他自我介绍道:“我是这个学校里最‘忧瘦’的语文老师。”学生们以为老师发音不准,马上纠正:“老师,是‘优秀’吧?”老师补充说:“是‘忧瘦’,因为我很瘦,担忧自己会再瘦下去。”学生至此恍然大悟,微笑起来。笑声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这就是仿词所起到的幽默效果。语文课正在进行中,同学们正颇为吃力地抄着老师的板书。一位同学忍不住问:“老师,还有吗?”老师刚好抄完了,特意留下一个句号没写,回答说:“别怕辛苦,还有呢!”“还有多少?”“还有一个句号。”老师说着,把句号补上。学生们“哄”地笑了。老师继续说:“别小看这个句号,没有它,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看不见它,你们就得继续抄下去。”学生微笑点头,在笑中解除了疲劳,在笑中增长了知识。在这里,幽默的作用可见一斑。
  把幽默带到课堂,也就把快乐带进了课堂。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无疑会提高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幽默和一般的幽默不同。一般的幽默主要追求轻松快乐,偏重娱乐性,而教学幽默则追求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层次比一般的幽默要高。所以,教学幽默不能背离教学目的和内容。否则,就会舍本逐末,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给学生以油滑之感。其次,教学幽默应把握分寸,不能流于庸俗,更不能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声不绝,就会冲淡了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幽默为逗乐而幽默甚至低级趣味,就失去了幽默应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如果为幽默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幽默就与流言蜚语无异。一句话,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幽默,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于漪老师说:“进入语文织就的宝藏,能开阔视野,提升精神,净化感情,增添智慧,认识社会,品尝人生。其中快乐,难以言表。”让我们在新课程的改革与教学中,快乐教与学——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对语文课堂“爱”起来,学生的思维一定会被激活,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一定能提升。
  
  常中山,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