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一个独具时代意义的字眼,它是当今社会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是配合得当和匀称。和谐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因为和谐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产生最佳效益。和谐教育需要和谐课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构建和谐的课堂,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在课前的教学预设、课中的教学过程、课后的存疑解答上下功夫,实实在在走好每一步。
一.潜心解读文本,弹性预设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教材只是知识的外化形式,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教材只有回到教师、学生生命之中,才能被充分激活。课改后的教材,留给教师更多的是对教材的解读,对教材的整合与超越。因此,教师解读教材文本并不仅仅找出文本背后的原有之意,还要结合自身的阅历、经验与能力,主动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进行广泛联系,对教材文本进行高屋建瓴的超越与重新建构,从而使书本与鲜活的现实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语文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挥。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弹性预设,这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重要部分。所谓“弹性预设”,就是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一处学生会不会有疑问,这一点他们是不是感兴趣,这一段可能有哪些生活的体验,这里学生会不会有很多感悟,这里有没有想象需要放飞等等;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说,自己该如何引。只有这样进行了弹性预设,当课堂出现未曾有或无法预料的情况时,教师才能有足够的智慧应对自如,从而使课堂达到和谐。
二.充分尊重学生,真实展现教学过程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对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接受的真实情况,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充分尊重学生,为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交流机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松开手,放宽心,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所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展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予以鼓励,不怕学生失误,而是千方百计找出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上进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才能促使学生的智能与情感和谐发展。
三.善待学生疑问,灵活解决课后存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课后存疑是正常现象,是一种真实的、和谐的课堂表现。因为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几种现象:有时是问题还未解决已经下课了;有时是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教师事先没有想到而无定论的;有时学生的质疑是与本课关系不大,解决起来费时,但确有意义的问题。当课堂中出现了其中任何一种情况,我们教师不要将问题搁置,也不要“快刀斩乱麻”下个定论,应采取存疑的方法,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给学生留下探索的余地,引导他们课后通过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动手实践等途径去研究,留到恰当的时机交流解决。课后存疑,尊重了学生语文实践中的感受,呵护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予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学习真正成了他们生命的历程。这样,学生才能学有动力,学有激情,学有创新,才能感到自己是个新知的发现者、研究者。为解决课后存疑开展的学习是开放的,这样的学习是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能力、多元思维的品质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也对教师自身不断发展、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教师与学生在解疑中教学相长、和谐中共同前进。
和谐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只有和谐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沃土。尽力走好这“三步”,努力打造和谐的语文课堂。
郭小红,教师,现居浙江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