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5期 ID: 140344

[ 逄增波 文选 ]   

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整合的探讨

◇ 逄增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塑造良好形象,教育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
  
  初中生思想不成熟,性格的可塑性强,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还很肤浅。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情感、思想和智慧,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情趣、情感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具有典型意义的良好文学形象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充分挖掘文中的德育闪光点,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向学生展示人性美好的一面;用故事中的文化底蕴和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讲解现代文《我的母亲》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进行整体认识和细致了解,点明母爱的伟大;课后让学生品一处妙笔,对文章进行赏读,进行悟读,进行美点寻踪。如:她亲自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为“我”医眼病等。让学生感受亲情,体会母亲的品性及对作者为人处世的影响,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激起心灵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二.精讲格言警句,激励学生培养坚强自信心
  
  在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这些格言激励许多青年人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了光辉的业绩。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许多文章,无论诗词文,无不是名家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出色的文学特色,其中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教师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让学生理解格言警句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如:讲解鲁迅小说《故乡》,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孟子的“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一直激励着几代人。教师应用“鱼”与“熊掌”进行生动形象的比喻指导学生“当人生中需要取舍的时候,要选取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学习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使学生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胸怀;让学生了解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乐观。教师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激励学生培养坚强自信心,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拓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丰富生活体验
  
  德育渗透既要入于课堂教学中,也要出于课堂教学中。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么她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因此,在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把德育渗透于各种健康有益的生活活动中,引导学生丰富生活体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在杨绛的《老王》中,为了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中有所增益,能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笔者特别设置了一个作文写作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就社会上的某种人,某种现象写一段感想。学生作业交上来后,笔者惊喜万分地发现,学生正在长大。有的学生对商人的行为发表感想:做生意应以诚信为本;有的学生以某些出租司机的行为发表看法:开车时,拾到乘客的钱物应归还给失主,不占为己有;有的学生对周围的人只顾赚钱不注重自身修养的行为发出了内心的呼声等等。这样。课堂教学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拓展了课堂知识,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四.总结
  
  德育教育应渗透初中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探讨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整合的途径,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逄增波,教师,现居山东胶南。

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整合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