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人们学习、沟通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成绩并不乐观,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学生对于阅读没有兴趣,上课昏昏欲睡等现象非常普遍。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当前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作简要分析,并就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谈一些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很多教师都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经验,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获得知识。因此,教师通常占据着课堂,在讲台上大讲特讲,殊不知,阅读最重要的就是“读”,“读”是一种个人的心理活动,是读者通过作品和作者产生沟通和共鸣的活动。它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在仔细的阅读中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在读中我们可以聆听作者的告诫,获得灵魂的洗礼。所以这就要求读者与作者之间发生直面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对作品不断思考、创新,作品的意义在自主阅读的对话过程中生成,发现作者,发现自我。但在很多课堂上,教师却忽视了这个重要的过程,重视“教”违背了阅读本意,常将一篇文章弄得支离破碎,然后通过很多问题将文章解析完毕。这样严重违背了阅读本意,结果常常是教师苦心经营,吃力不讨好,学生积习难返,启而不发。
(二)盲目跟风,课堂华而不实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的教师为了响应新课改精神,体现“创新”,把这些新型的教学手段、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搬进课堂,让学生“活跃”其中,比如同桌探讨、小组讨论,乍一看,课堂上热闹非凡,唧唧喳喳,而且还美其名曰“阅读教学创新”,而实际上学生又讨论了些什么出来了呢?阅读教学不是不能运用各种新方法、新手段,问题的关键是要用得合理,用得科学,用得有目的,用得有效益,只是为了追求“花样翻新”而盲目运用,不是创新。
(三)阅读教学远离生活,脱离实际
在很多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固定在了教材中,阅读内容的范围也是手中的语文教材。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其实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阅读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二.关于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所作为和有所不为,提高教学效率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强调个性化多元化解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这绝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缺席或作用的弱化必使课文阅读教学衍变成课外自由阅读。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是学生随意解读课文得不到矫正,或把初始化阅读当成课堂阅读,教师放弃了自己的职责。某权威教学杂志曾刊登一个《我与地坛》的课例,在上此课时老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教师又读了一篇类似的感人文章,学生非常感动。该教师认为,虽没讲什么内容,但这节课很成功,他从学生眼中读出了感动、理解。
(二)教学方法应该强调求新多变,张扬个性风格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是四步曲:词语解释,分析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种模式重讲读轻思考,重分析轻体验,重训练轻熏陶,教学方式缺少变化,不但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写作的时间,泯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也扼杀了语文教师教学的热情与创造性。事实上,文学作品包含着作者的个性气质和独特情感,其中许多深沉的内涵往往是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教师肢解式的宣讲很大程度上会碎化课文和谐浑然的意境,极易异化其滋味,浅化其内涵;也会使学生失去进行语感训练,体验和内化作者所反映的精神历程的时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教学永不枯竭的动力。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不可能永远适用,应不断改进,常用常新。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能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当今课改的新形势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切实提高,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李红媛,教师,现居河北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