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5期 ID: 140290

[ 高志军 文选 ]   

主问题设计让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效

◇ 高志军

  在语文教学中,有一点无可质疑: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灵魂,没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偏离方向,那么课堂教学一定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这样一个问题:教学中不是没有教学目标,而是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教学目标。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过多的无关或不重要的内容,均衡使力,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更可惜的是淹没了教学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导致教学目标不够鲜明。换句话说就是在于缺少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问题和主要问题的设计。
  主问题课堂教学的特点:
  “主问题”设计的课堂教学与平时课堂教学的区别。(1)思维的角度不同。以往的教学大都是平面性的,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层层展开,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引领学生由浅入深逐步进入文本,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紧紧牵制着,缺少文本之间的彼此联系和融会贯通,从思维的广度上讲是比较单一的线形结构,这样教师也就很难脱离其主导地位,也因此有些问题不能得到解答时教师出现“越俎代庖”的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
  主问题设计具有立体性,他给学生一个指向,给学生更多的空间,通过种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文本(内容,思想感情,标点,修辞,表达方式,人物形象,环境,语言特色等方面),从而可以让更多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文本的讨论中来,也可以实现整篇课文的布局谋篇的探索,使学生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更显其立体性。并且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内容,思想感情,标点,修辞,表达方式,人物形象,环境,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反馈,汇总,整合,从而达到对文本立体把握。
  (2)教师处理教材的方法有所不同。在主问题设计时,教师更多的是从整文着手,抓主要,抓核心,抓关键,对一些不是重要的东西就会较少顾及,而与设计的主问题没有关联的问题甚至不去“关照”,从而使教学线条更为流畅。平时课堂上使力比较均匀,稳步推进,教学重点讲一点,非重点也“拎一拎”,可能因为学生不明白或者不放心,便从良心上去提醒或者“照顾”某些问题,这样的教学的线条较为停滞,较为生涩。
  (3)视角的广度上有所不同。主问题的视角是面向整篇文章的,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特点,“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而平常问题的角度是为完成一个局部的问题或者是一个小方面问题而设计的。主问题更有广度,更能实现“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标的这个愿望。
  (4)从思想上看,一般而言传统的课堂保守一些,主问题设计得更激进一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固定:导入新课,字词讲解,分析课文,复习巩固,课堂小结,这样的教学过程,优点是:思路清楚,课堂划块比较明确。缺点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追求新奇,长此以往也会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削弱语文学习的冲动和热情,从而渐渐丧失对语文的兴趣。“主问题”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反复研读课文,针对文章重点内容高度提炼以后,筛选出具有能够涵盖全文,切中文章“要害”的核心问题,他的特点是能突破陈规,更灵活,更有弹性,更赋予挑战性,可以说主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抓手,将对语文阅读教学产生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主问题设计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
  要实现主问题,首先必须要对教学目标准确把握,这是教学主问题设计的依据,也是主问题设计的方向。只有准确把握了教学目标,主问题设计才有意义,才有其“生存”的基础,才会出现应有的效果。反之,如果不按照教学目标,那么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的偏颇,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主问题设计无从谈起。
  2.应该从“大局”出发
  从文本的“大局”出发,这是主问题设计的核心与基石。如果说教学目标是要达到什么目的的问题,而主问题则是如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他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让这种高屋建瓴的方法落实教学目的。有了主问题,课堂教学就清晰了。马克思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综合体,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而主问题设计就是一堂课中所要抓住的主要矛盾,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相当于对敌作战时的战略部署。主问题设计目标要集中单一,主问题应该在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进行挖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通过对这个问题的集中剖析,实现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
  3.对文本的精确独到的把握
  设计主问题,教师必须首先咀嚼,嚼碎,让自己走入文本,提炼出自己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开始设计既符合自身特点又符合文本的主干。主问题的设计是对文本的设计,这就离不开对文本的了解。如果对文本并不了解,那么对它的解剖就无从谈起。主问题的确立并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教师应另辟蹊径,有独特的理解,才能提炼出真正带动全文的主问题。
  4.应体现一定的梯度
  一篇文章的主问题只有一个,但是在这个主问题下可能会延伸出现一组小问题,在解决中应该注意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连贯而不凌乱,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出现一定的梯度。主问题设计应该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特点的设计,由浅入深,同时应该避免随意性,即让学生泛泛而谈,没有限制,陷入“放羊式”的教学误区。
  主问题设计的方法:
  主问题的设计是一项体现教学智慧的工程,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它需要教师的创造。本人十几年的教学摸索,有这样几个可以尝试的建议:
  
  一、从显性的方面来讲
  
  通过文章的题目,文章的结尾,文章的标点,课后的习题等方面来设计主问题。
  (一)文章的题目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确立的教学目标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只认金钱不讲亲情”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设计的主问题就从题目着手提问:于勒是文章所要写到的人物,题目加上“我的”和“叔叔”有何不同,学生的回答是亲情关系,那么“我们”对于勒是不是充满一种骨肉相连的亲情呢?然后激发学生探讨,我们随着于勒的贫富变化而呈现出对我的叔叔的不同态度,文章的教学目标“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就达到了。
  (二)文章的结尾
  《春酒》一文确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领悟作者思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感情。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把“家乡味”作为本文的主问题,围绕这个主问题,从文章的结尾入手提问,“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难道他所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酒吗?通过初步了解就知道不是,他要寻找的是家乡特有的味道,通过分析“那家乡的节日的喜庆,那家乡的快乐”就呈现出来了,教学目标也很自然地实现了。同样在《社戏》一文中,本文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感受平桥村的景色美、人情美、民风淳。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设计的主问题也从文章结尾着手,文章结尾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但是我们在文中不难看出,其实那晚的戏并不是那样的好看,那么不好看的戏为什么会让“我”有这样一种想法?这就促使学生进入文本,进行引导,通过学生的讨论,那里的景色美、人情美、民风淳自然流露出来,文章的教学目标也是水到渠成。
  (三)文章的标点
  在《故乡》中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人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主问题试图通过语言这个途径来设计:本文出现一个比较多的标点符号省略号,你觉得在故乡中少年闰土语言后的省略号和中年闰土语言后的省略号作用上有区别吗?带着这个问题自然而然让学生明白少年闰土的说话滔滔不绝,中年闰土说话吞吞吐吐,出现巨大的反差,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层探究,文章的教学目标也能够实现。
  (四)课后的习题
  课后的习题是文章内容的重要补充,是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能够直指文章核心的利剑,利用文章的习题,设计主问题,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我的第一本书》习题中提到,“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作者追忆的难道真的仅仅是指那半本书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把它作为文章的主问题,也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从隐性的方面讲
  
  根据文章的矛盾冲突来进行,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情感,写作手法,文章的主旨,还有同一单元、同一类型以及已有学生的资源或生活资源都可以成为主问题的设计内容。
  (一)巧用作者布局中的矛盾,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在相互的辩论中挖掘到文章所蕴涵的深层的东西。
  在施教《信客》一文中,教学目标是要体现信客的精神品质,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你愿意做这样一个信客吗?同意者认为,信客这个职业能够给山区人们带来音信,敲开与外面世界的大门,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有的同学则认为不愿这么做,因为不仅收入低微,路途险阻,更重要的是还要受不白之冤,这样讨论来进行辩论,激起高潮,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文本,更好地把握文章,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物精神,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从文章交代的结果进行原因分析
  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态。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设计的主问题是:对范进中举时失疯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其发疯的必然性,那么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的教学目标就能达到。如在教学《杨修之死》时确立的教学目标是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由此设立的主问题是杨修之死因探析,是一个偶然因素,还是一个必然结果?在探讨中也不难发现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曹操的心胸狭窄,阴险毒辣,杨修的恃才放旷,聪明反被聪明误,杨修的死亡是一个必然事件。
  (三)利用作者铺设的线索顺藤摸瓜
  在《最后一课中》用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的变化为线索这个问题来实现对文章的主问题的设计,从而达到“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个教学目标。《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围绕“我的心理活动”来展开主问题设计:文章“我”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变化,为何要强调这个心理变化,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这个教学目标。
  (四)通过想象来进行
  在文学作品中许多的作品的结局耐人寻味,《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败诉之后,对夏洛克的人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处理完狗咬人事件,裹紧大衣穿过广场之后,在回家路上偶遇将军夫人,又会有怎样的转机出现,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人物的性格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示,开启学生的创造之门。
  但是教无定法,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的一篇文章也可以设计不同的主问题,殊途同归,这都依赖教师的创造性设计。
  只要留心有些精彩的课堂,会发现这样一种共同点:都有一个明确的课堂主线,融合了自身的教学风格。没有主问题的教育是没有核心的教育,没有主问题的教育是没有精髓的教育,惟有语文课堂的主问题明确了,那些精心设计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如讨论、表演、小组合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和意义,否则只能是一些不切实际的花架子或者是摆设。主问题让有限的时间有更深更广的延伸,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密度,产生更多的灵感和智慧火花,激发更高的热情。教学主问题设计应该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去努力寻求和探索的,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让语文课堂呈现出更加喜人的景象。
  
  高志军,教师,现居浙江余姚。

主问题设计让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