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5期 ID: 140338

[ 袁清华 文选 ]   

从课文中学写作

◇ 袁清华

  我个人认为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正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材资源本身的内容丰富性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新的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以现有文本为基础,在作文的拟题、立意、技法等方面给学生提供行之有效地写作模式,将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融为一体。
  
  一.从课文中学拟题
  
  拟题永远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标题也是文章的眼睛,而中学语文课本中所收篇目,标题可谓异彩纷呈,或直奔主题,气势逼人,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的信念》;或托物言志,巧用修辞,如《海燕》《大自然的语言》;或意境深远,含情脉脉,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或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唐雎不辱使命》……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在导入新课题时,我着重从内容、范围、文体、语法、修辞等方面启发学生品味,抓住文章的“眉眼”让学生明白“绘人重绘眼,写文先抓题”的道理。学生既掌握了命题技巧,又深味了文章的内涵,同时我也补充以最新的诗词拟题法,悬念拟题法,修辞拟题法等新颖的拟题技巧,就这样点面结合,在自命题的作文课上学生根据平时的训练,随性而作,拟出了很多颇具吸引力的好题目。
  
  二.从课文中立意
  
  意旨犹如作文中的太阳,太阳一出,光芒四射,整篇文章顿时生辉。反之,则使人“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坠五里雾中。作文构思立意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可供借鉴的佳作。
  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我教学此篇时,很受启示,此文记叙在前,抒情议论在后,记叙生动细腻,抒情议论生动简明;记叙着眼于表现人或事,抒情、议论借文中的故事的意义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感受,从而在立意上以小见大,化实为虚。这种“人生经历+人生感受”的两段式结构是写作的基本结构,叙议结合,结尾画龙点睛,深化主旨,学生易于接受。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用了四次背影的描写,极其自然地体现了在乱世之中弥足珍贵的父子之情。对这些构思精,立意深的课文,教学时则不必面面俱到,选其最精当的一点与学生共同揣摩、研讨,引导学生悟出“怎样写”的规律,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准相似点,选好依据的文例,快速运思成文。学生通过“借瓶装酒”到“借神古以创新篇”的历练,很快有新的发挥与突破。
  
  三.从课文中学技法
  
  教材中有很多好的作文技法,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它,对老师、学生都有裨益。
  例如读莫怀成的《散步》,学记叙文的“五笔”:文章的开头是倒叙,开门见山“轻点一笔”文章中间对第一段叙写的事进行补说、解释。可以说“交代一笔”;再回到叙事主线,开始出现“镜头”,略写一家人散步这叫做“简叙一笔”;中间散步过程出现“分歧”,这叫做“巧折一笔”;最后一段,抒发情感,又表达感受,画龙点睛,这叫做“深化一笔”。“五笔”,呈现了一种记叙文的写作模式。我从中还悟到课文中的其它一些技法。
  1、假中藏真法
  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结尾鲁提辖“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踏步去了。”只这一骂,一个精中有细,有勇有谋的鲁提辖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还有《我的老师》中“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落在石板上,大伙哭了,她也哭了”这一举动,老师是“假”怒“真”爱,老师的情感便在这一落一迎中体现了。
  2、“巧设悬念”法
  例如《枣核》中三设悬念,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悬念一,“同窗索要枣核”;悬念二,“同窗珍惜枣核”;悬念三,“同窗故弄玄虚”。设置悬念是使文章跌宕起伏的好技法。
  3、“环境烘托”法
  例如《最后一课》对自然环境明媚的描写,对社会、环境险恶的描写都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孔乙己》中在孔乙己的最后出场时用环境的萧瑟来暗示了人物的必然的悲惨命运。
  可以说写作方法千变万化,只要是有心人,一定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找到很多可供参考的好文章,好方法。
  可以说教材中的文章是名家荟萃,很多是经久不衰之作,把课文的读与写结合起来,既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又解决了作文教学天马行空,长篇累牍的痼疾,促使学生重视课文,乐于写作,提高了课堂作文教学的效率。
  
  袁清华,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从课文中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