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5期 ID: 140327

[ 卢才生 文选 ]   

培养生活感受力 释放作文激情

◇ 卢才生

  多年来,高中作文教与学的功利化,使很多学生的作文呈现出“虚”“谈”“假”的僵化状态,学生逐渐失去写作的兴趣,作文失去了异彩纷呈的心性和生活化,看不到高中生应有的青春灵性!怎样让学生的作文释放出充满热情、饱含生命的蓬勃张力?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感受力的培养。
  
  一.感受力的培养是写作现状的需要
  
  作文命题趋势的需要。如今的高考作文命题,逐渐走出了以往较单纯的意识形态概念阐释的模式,而越来越紧跟现实,要求身处校园的学生能对现实有自己的评价和自己的感悟。2009年上海卷的“和而不同”,安徽的“弯道超越”,江西卷的“兽首拍卖”,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之流行歌,广东卷的生活“常识”,江苏卷的“品味时尚”;2010年上海的“城市与我”,江苏的“绿色生活”,广东的“与你为邻”……试题都关注社会、贴近生活,需要学生写出自己的启发与感悟。
  文本反馈的需要。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呼唤着学生能写出个性飞扬、感受独特、风格多样的作文来,但呈现在教师面前的却大多是语言苍白、情感贫弱、千人一面的文章。以2010年广东作文为例,半数考生套用古旧材料,进行生搬硬套式的作文套作!无论是平时,还是高考,相当比例的学生作文,都在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以下“顽症”:思维缺失情感虚化,写不出自己的情感深度,套作、仿作严重,文如八股文,人似“死魂灵”,“假、大、空”的背后,凸显学生感受力的缺失。
  写作主体特点的需要。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是90后,虽具有一定的“自我”,但由于他们在学校里相对封闭的生活,“心”与世界之间屏障重重,在家庭里几乎被包办的呵护,又使他们懒于思考,不会思考,“赤子之心”与他们渐行渐远,因而缺乏感受力生成的土壤。很多作文沉浸在“小我”之中,缺少一种历史和社会责任感。
  
  二.感受力是写作的原动力
  
  感受力是生命力的生动显示,是真诚地“动容”,是与世界不设防的交流。无论是川端康成对美的发现,还是沈从文对世界的温暖的爱,都告诉我们: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文学家的天职就是擦亮双眼,用心灵去发现美、感受美,然后用反复斟酌的文字昭示于众,使生活有了清新之气空灵之趣!
  日本高中的生活作文,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世界的同时,把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与学生的人格塑造结合起来,通过生活作文来发挥人的个性,克服自我缺乏。其代表人物芦田惠之助说:“阅读之方法即是写自己,听话之方法即是听自己,讲话之方法即是讲自己。”这就是说,让读、写、听、说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自身的生命成长结合起来。
  正如张爱玲所说:“不过是发表意见,说话也同样是发表意见,不见得写文章就比说话难。”(《张爱玲散文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77页)“意见”就是把对人情事理、万汇百物、生活命运的独特感受、独立见解借助文字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如果有了对生活的“意见”,文章并不难写。感受力是组成生命活动的一个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写作的感受力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在于,没有感受力就没有写作,感受力是写作的原动力。
  可见,感受力之于写作,犹如天上的云和地下的雨,犹如春风和被吹皱了的池水,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要能“多愁善感”。目前感受力的缺乏正是作文教学的尴尬所在。虽然有艺术感受力未必都能写出好文章,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感受力一定写不出好文章,所以,作文教学要激活学生的原初的生动的感受力是广大语文教师作文
  教学的当务之急。
  
  三.感受力的培养要多管齐下
  
  问题是,学生的“感悟力”从哪里来?如何培养?
  我们知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感受不是单纯的感知,而是与情感、想象、理解交融在一起的“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有机体”(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译者前言第25页),它不仅是生理的,更是心理的,培养高中生的感受力需要多管齐下。
  (1)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关注社会。
  感受力的基本含义是,人用心发现和接受外界事物的能力但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只关注教材那“一亩三分地”,要利用报纸、报刊以及电脑等多种渠道,对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予以品评,提升到对纷繁多彩的社会现象的深层关注。比如,去年“5·12汶川大地震”,这是一场震惊世界的自然灾害,举国上下人心悲痛,学生从各种媒体渠道了解到这场灾难给人类带来的惨痛。对此,学生是有话可写、有情可发的。学生经过长期进行这种慎思明辨,他们的思想才能日渐成熟,才能写出“人人心中都有,个个笔下皆无”的妙文。
  (2)指导学生多写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我手写我心,我心感生活,从关注社会到作文写作是学生感受力的升华。茅盾感觉到北方抗日军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与白扬树不畏风寒的性格极为相似,写出了《白杨礼赞》。为了能让学生经常感受自己真实的生活,可以让学生经常性地写一些小的短文或日记,也可以是读后感,记下或者反思自己的生活感受。
  具体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的人、事,联系一定的社会大背景进行观察、考查,这样就能以小见大,窥斑见豹。比如,现在城市草木葱茏,绿地增多,这是表象,但我们只要深入感受就不难认识到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国力强盛,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对生活感受越丰富,写作时就能心手相应,有真情实感。
  (3)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陆游指导儿子写诗的箴言至今仍然值得回味。从教学层面上说,要重视学生感受力的培养,教师要树立大作文教学理念,摈弃过去只重技巧、模式的知识传授,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故事、课堂演讲、情景教学、春游、秋游、理论讲座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这些作文教学,由重文字生成的结果转变为重文字生成前的文化底蕴的积累和感受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对外界信息与内在信息学会积累与鉴赏,从单纯的技巧传授转变到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比如,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让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去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组织学生搞课外调查,让火热的社会生活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有情,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有了感受力,学生就可以与世界“打成一片”,保障了作文的活力!社会、自然争奇斗艳,当我们从高一就开始引领学生对它们感受、体味,叩醒学生沉睡的心扉,写作的笔也将会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
  
  卢才生,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培养生活感受力 释放作文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