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作为新课程理念被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广泛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对话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发现,但在很多阅读教学中这种对话不是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前,教师未提对话目的;生生对话环节中,生生对话流于形式;师生对话中,或教师一路追问,学生被问禁言,或是师生互问,学生问得简单,教师答得随便,远离对话的实质。那么,高中语文课堂对话应该如何顺利开展呢?
一.选择有效话题
话题是对话的焦点。教学中的对话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共享资源为特征的学习实践活动,话题的选择,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对话的有效性。
一般说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确定话题:一是以教学目标中的问题为话题。每篇课文每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教师首先要根据这些要求,选择和设计对话的“话题”,使教学对话不离课标,不离文本。二是以文章的特征性问题作为话题。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来的精美文章,是作者智慧结晶和创新思维的物化表达,个性鲜明,特色各异,这正是可供教学对话的最好话题,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的“山”思考什么呢?《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证据”是什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键点作为话题,分层提问,深入话题,不仅能够凸现文章的特点,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表达教学目标。三是以教学难点疑点作为话题。有效教学对话应尊重学生,联系学生学习遇到的难题,感兴趣的问题,带有共性的话题组织对话。
二.寻求有效对话
培养学生对话能力是现实有效教学对话的重要前提。反思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对话的原因,一在教师的话语权,一讲到底;二在学生的长期被动,习惯于当听众和看客,对话意识能力缺失。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对话能力,作为学生学习和将来发展必不可少的素质来落实。在师生对话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实现有效的互动。
例:苏教版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
(课题中的“冷”能不能改成“寒”“苦”?)
生:“寒”,用词太过,不能表达景物特点,更有不利于表现主题。
生:“冷”,是雨的质态,“寒”是人的心态,结合写作背景,用“冷”形容更恰当。
师:对。“寒”“苦”都不能表现出诗人心境情感。表现“凄冷”的特点,特别是感情的凄凉。
生:雨景,语言的表述下,融入了作者一种深深的感情,表现出了一种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好,老师补充一句,漫步在春天的雨中,想起江南的情形。表现的正是这游子那绵绵的思乡情绪。
生:写出雨的凄凉,更写出心情的凄凉。
师:怎样的情绪?
生:愁。
师:是。也可以是凄凉,或凄楚。
这样一个对话的过程,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在与自己已有的感受不停地对话,进而学生的思想得到深化,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对话内容
强调有效教学对话,拓展学生的对话内容非常重要,只有学生的对话内容拓展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师本之间的阅读对话才能更加有效。阅读教学中对话成为一种自然流淌于语文教学课堂的润滑剂。有效的阅读教学,一是要放权于生,让学生拥有对话的必须时间。二是要不断丰富对话内容。
例:苏教版高中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请一位学生上台,用布蒙住他的眼睛,让他谈感受。)
师:你现在感到眼前是一种什么情况?
生:一片黑暗。(接着分别让他系红领巾和整理书包)
师:感觉如何?
生:很不方便。
师:要是天天都是这样你能坚持下来吗?
生:肯定受不了。
师:(引入课文。)
这样的对话超出了言语的界限,把对话变为一种身体力行的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受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对话中的一种体会,而是亲历了一个盲人的生活艰难,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行成与智者的思维碰撞和智慧对话。
只有对话,才能互相造就。“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凸现着创造、生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提出问题、对话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产生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选择有效话题,寻求有效对话,拓展对话内容,让教师、学生、文本在我们的课堂进行有效交流,让语文课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并培养个性化、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我们拭目以待之。
余孝忠,教师,现居浙江龙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