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华,汉语的浓缩。诗歌鉴赏历来是考察学生鉴赏能力的试金石,考生们对它是:爱诗歌的短小有意蕴,怕它的跳跃含蓄,更怕出题人的专业水平。
笔者认为:诗歌鉴赏的复习,要有学习语文的大局观念,做好积累工作;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概括起来有四句话:字义是根基,想象是途径;术语是关键,条理显思路。前两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后两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表达能力。前者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后者是强化训练,时时总结,斧凿有痕。
积累工作要从基础做起。这个基础就是理解字义,它是读懂诗歌的保障,诗歌读不懂,鉴赏、审美都免谈。字义就是鉴赏的根基。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了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词——积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根本,不仅学生自己要有积累意识,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老师也应在点滴的教学中反复强化学生的积累意识,帮助学生积累,并教给他们方法。每读懂一个字,一句话,一首诗,一段话,都意味着积累。而读懂一首诗首先要抓住诗中难懂的字的意思,意思清楚了,才可能抓住作者的情感倾向,诗歌所要表达的观点。
事实上,仅仅懂得字面意思对于理解诗歌是不够的,如果我们不能用心,我们就无法领悟诗歌的妙处。想象是鉴赏诗歌的法宝,它会帮助我们架起读者与诗人神会的桥梁,当你把自己的经历和情感诉于古人设置的情境中,当你把自己当做诗中的一部分,你会发现,你也能与古人共唏嘘,同欢乐,你还能从古人的感叹中深受启发,越是经历丰富的人,越易感受诗人的情感;越是想象力丰富的人,越易领悟诗中的深意。
但是,读懂了诗歌,不一定就能得高分。因为考试有题目限制,它指定你答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你就不能去答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和对这首诗语言的体会。如什么是表现手法?什么是抒情方式?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相关的诗歌鉴赏知识,又谈何答题?这也正是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所以,术语是鉴赏的关键。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分类的办法,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术语是对内容的表述,哪些术语是属于形式上的概括,这些术语之间又有哪些联系和区别,怎样判断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做这道题,同学们的答案很多,有的说借景抒情,有的说虚实结合,有的说运用了比喻,还有的说运用了象征,从答案可看出,学生对手法的有关知识比较熟悉,方向没有错,但是如果说都可以的话,那怎么体现“主要”这个要求呢?既然是主要的,那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因此,可以逐条分析。首先看借景抒情,从词的写法看,有叙述,但没有描写,借什么景呢?故可排除;直接抒情倒是有的,但只有一句,也不能算;再看虚实结合吧,有眼前实情,也有别后相思,可这种牵挂和思念是怎么体现的呢?如此,答案就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尘随马去,月遂舟行”里,所以掌握术语很重要,而结合诗歌分析判断就可以让术语体现它的价值。
在复习过程中还必须进行题型的总结与答题条理性、规范性的强化训练。在题型方面,根据考题考查内容,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概括起来就有三种题型:一是炼字类,一是诗眼类,一是风格类;而每一类题型,都有其答题要领:炼字类,要了解这一字的意义及性质,要能说出这一字在语境中的含义及所用修辞,还要清楚所用字对作者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和它的效果;诗眼类的字或词的作用是不能离开诗歌的主旨的;而风格类的回答必须抓住各类语言风格的特点,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的。条理性、规范性是指考生能够简洁、清晰地按照题目要求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在考试过程中,好钢用在刀刃上,时间用在得分上:如果所写文字与要求无关,就要惜墨如金;如果答案表述清楚需要的书写量大,那就洋洋洒洒毫不含糊地写吧。但无论长短,一定要有条有理地抓住事物的核心。答题具有条理性与规范性,不仅能够提高考试效益,更能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使人终身受益。
润物无声,给诗歌鉴赏垫下坚硬厚实深沉的基石;斧凿有痕,给诗歌鉴赏以准确清晰完整的表达。两者结合,诗歌鉴赏方能出成效。
胡爱玲,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