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5期 ID: 140291

[ 杨凡 文选 ]   

《史记》阅读教学问题初探

◇ 杨凡

  [问题描述]:
  目前的语文教材选编中对古典名著的选读不多,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渗入,学生读书越来越少,而阅读文言文名著的更是寥寥无几。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文言文课文篇幅短且容易,一步入高中,文言文篇目加长、题目难度加大,学生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很容易产生惧怕的心理,进而对文言文学习心生厌倦之感。很多学生花了很多功夫学习文言文,却很难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高中学生尤其如此,由于他们入学时语文成绩就很差,在初中阶段文言文基础尤其薄弱,对文言文语法知识一知半解,对文言文作品不能产生共鸣,无法流利地阅读文言文作品,更无法体会文言文名著的思想内涵。
  [原因分析]:
  1.教材设置不合理。粤教版的教材中对散文类文言文选取比较多,记人记事的记叙文选取很少。诚然文言文散文都是经典,这些文章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但这是学生文言文学习已经很熟练后要到达的一个境界。学生从初中过渡到高中的文言文学习,首先是让他们能够读懂文言文的故事,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从而渐渐地接触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而深入学习。
  2.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非常差。由于初中阶段文言文基础薄弱,步入高中后,无法跟上正常的课本中的文言文教学,必须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抓起。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只能以故事类的文言文入手,由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进而鼓励学生学习文言文。
  3.我们语文教学有问题。我们中学语文教育从根本上说还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一大特征是,考什么我就教什么。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就必须着眼语言的学习、文化的濡染。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围绕着考试,培养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对真正的语言、文化的学习却忽视了。
  [相关问题]:
  为何将《史记》作为阅读教学范本?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故事之精彩,内容之丰富,章法之谨严,语言之精妙,文笔之简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史记》不仅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可以了解历史,开阔视野,同时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养。很多编撰中学语文教材的人已经明白《史记》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很多版本的教材所选篇目中有很多出自于《史记》。
  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出自《史记》课文有:《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记》。
  高中苏教版将《史记》作为选修教材。篇目如下:《太史公自序》《夏本纪》《鲁周公世家》《高祖本纪》《李将军列传》《孔子世家》《管仲列传》《屈原列传》《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刺客列传》《秦始皇本纪》《赵世家》《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
  [对上述问题、原因及相关问题的基本判断]
  《史记》很好地贯彻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考纲》的精神内涵。《史记》选材极为经典,囊括了许多历史名人及名篇名段,而这些内容又都是学生在高中阶段需要了解或者说应当掌握的,因此选取《史记》作为阅读教学范本。
  [我们应做的和可做的事情]
  1.《史记》涉及内容繁多,应精选适合高中阶段阅读的文本,引导学生阅读。
  ①选取学生熟知的历史人物。如:刘邦、项羽、廉颇、蔺相如、秦始皇、信陵君、韩信,这些人物都是学生能够耳熟能详的,有关他们的故事也是学生所熟知的,其中好多形象我们可以和电影、电视剧中的人物联系起来,比如说讲《赵世家》,可以看电影《赵氏孤儿》;讲《项羽本纪》,可以看电影《西楚霸王》;讲《刺客列传》,可以看电影《荆轲刺秦王》等等。基本上《史记》的许多篇目,我们都能从电影或电视中找到相应的另类版本,而且这些人物的形象可通过更为直观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②择取文本中的经典片断。《史记》中的名篇、名段俯首可拾。如《项羽本纪》中项羽年少学兵法时浅尝辄止、志大才疏的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易水之别的悲壮再到朝廷刺秦王时的险象环生。《赵世家》中屠岸贾索要赵氏孤儿一段可谓惊心动魄,不幸中的万幸。
  ③摘选名言警句,铭记于心。许许多多的名言警句都来源于《史记》。比如:出自《高祖本纪》的有“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出自《李将军列传》的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管仲列传》的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出自《屈原列传》的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等。
  来源于《史记》的著名典故俗语有《夏本纪》里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高祖本纪》里的“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管仲列传》里的“管鲍之交”;《孔子世家》里的“三月不知肉味”;《项羽本纪》里的“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
  2.确定《史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重在语言学习。文言文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会很抵触,很厌倦,因此要把握好文言文语法知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手法鉴赏、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客观评价等几个环节。
  在处理文言语法现象的时候很多老师采用串讲,但要慎用串讲。串讲是按照全篇结构顺序逐字逐层逐段地讲解串通,其具体做法是读一句,讲一句,串一句。这样做,学生活动少,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当然,“慎用”不是一点也不用,这里所说的“慎用”是指:讲课前,老师要确定训练重点,进而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活动,不难理解的句段可以由学生“串讲”,要训练的重点词句可由老师串讲,以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3.以作文的方式巩固学习,学的目的在于运用。《史记》中许多形象是学生写作中的第一手素材,比如项羽(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乌江亭》),荆轲(2002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刺秦》),屈原(2003年甘肃高考语文满分作文文言文写《吊屈原赋》,2002年全国卷江苏省高考作文《谏屈原书》)等等,这些素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促使学生对文本作深层次的研究。
  
  杨凡,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史记》阅读教学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