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5期 ID: 140340

[ 卢少华 文选 ]   

语文教师要历练什么样的课堂语言

◇ 卢少华

  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吸引学生走进语文殿堂的,就是语文教师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的课堂语言,教师要用语言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历练什么样的课堂语言呢?
  
  一.语文教师要历练准确明白、清晰简练、富有启发性的课堂语言。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种以口语为主,多种语言形式综合运用的语言系统;再加上语文课文多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其作者用不同的笔调来描绘社会、人生,语言生动,充满感情色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运用准确明白、清晰简练、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来指导学生学习,以准确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佳境,去领略文中的意蕴,去追求语言表达的完美。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能将如诗的文章和如诗的教学语言紧密地结合起来的话,肯定能让学生领悟到祖国语言的深厚底蕴、文化名人的伟大情怀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在文本语言与自己的教学语言之间寻找一个适合的交点,必能激起学生对语言美的体悟,这样,学生会不自觉地受到老师课堂语言的感染,自觉的学习、模仿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口语和作文中去。
  
  二.语文教师要历练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文质兼美的课堂语言。
  
  如果语文教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授课时妙语连珠,而且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文质兼美,学生也必定会是如沐春风、如饮甘醇。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和宽阔的视野,在课堂上能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吟诗诵词,讲述典故。讲读《春》时,我让学生描述我们生活中的春天,有一名学生就说到春天百花盛开,有粉红的桃花,金黄的油菜花,还有满山遍野的野菊花。我笑着纠正:“我们都希望能看到你培育出的春天开放的野菊花。”一言既出,全场欢笑雀跃起来,后来的课都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可见教师的风趣幽默、文质兼美的课堂语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
  
  三.语文教师要历练把握时机、聪敏机智的课堂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常有学生思维越轨的情况发生,有经验的教师能够顺势而导,将学生旁逸斜出的思维巧妙地牵引回来,化“腐朽”为神奇。
  有一次,钱梦龙先生在执教鲁迅先生的《故乡》时,课堂上就有这么一段小小的插曲。
  生:老师,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是呵,鱼怎么会有脚?
  生:有!
  师:那是什么鱼呵?
  生:娃娃鱼。(师生笑)
  师:呵,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有看到过。你们有谁看到过?
  生:没有。(齐声说)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鱼,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跳鱼怎么会有两只脚?钱梦龙先生自然知道这一问题与课文两不相涉,而且也不可能讨论出一个结果来。可是,学生好奇心强,于是就有了上面的一段对话。虽然问题有些幼稚,但如若轻率否定,甚至加以责备,势必挫伤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而钱先生正是采用了顺势而导的做法,化“废”为“宝”,将看似毫无价值的问题,将学生旁逸斜出的思维,轻松地牵回到教学的总体目标上来,使学生加深了对少年闰土见多识广的认识,从这一实例中,我们看到了教师善于把握时机,利用聪敏机智在细微之处迸发的火花。
  
  四.语文教师要历练言之有情、富有亲和力的课堂语言。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个真正的,能够动听地、明晰地展开教学的老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但要深入地挖掘出每一篇课文的内在魅力,而且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这种魅力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地传递给学生,让他们自觉地进入课文的情境,在不知不觉中,与老师、与作者、与教材心灵相通、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富有亲和力的课堂语言就像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器,情感的催化剂。
  总之,优美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如春风化雨,常常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凭借语文教师历练的优美课堂语言,如果学生能够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得到思想上的教益、语言上的启示、情操上的陶冶,那么,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就能像蜜一样,将学生牢牢“粘住”。
  
  卢少华,教师,现居河北正定。

语文教师要历练什么样的课堂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