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发展日新月异,影视、网络铺天盖地而来,学生对想象奇异、制作华丽、影像逼真的电视作品趋之若鹜,为了让学生燃起读书的热情,重温文学馨香,我在教学中分别从导、读、品三个层次立体式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导。教师的引导做得像鱼饵,得具有诱惑力,让学生一见就有“食欲”,吃下去再也吐不出来,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为阅读营造“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1、介绍作品的内容背景或写作背景。背景本身往往就是复杂的,它是作者的思想孕育的深厚基础,它是情节发展的社会根源。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为故事发展做了铺垫。介绍背景时,语言要极度渲染,让学生明确意识到此背景后必将有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
2、介绍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每一部作品都有戏眼,这里是最令人梦萦魂绕的地方,它是作者的精炼之笔,最能突出作品的思想精华,或语言有特色,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或彰显人物的个性,这里是最吸引人。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绘声绘色的饱含情感的将书中的精彩片段描绘得酣畅淋漓,必然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对作品的阅读兴趣大增。
3、摘讲文中的佳句妙语。每篇文章每部作品中都有简洁的、凝聚作者思想精华的佳句妙语,或浓缩作品内涵,或蕴含人生哲理,或妙语连珠,神韵飘逸。这些佳句妙语具有概括性、知识性、文学性、教育性、流行性,用雅俗共赏的佳句作为培养兴趣的突破口,能达到“短平快”的效果。
4、介绍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个性鲜明,他们都有其与众不同的性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千百年来挥之不去。对一部作品的喜欢往往起源于对一个人物的喜欢,只要教师将人物的轮廓勾勒出,学生便会用阅读的方式去丰富人物画像,使之变得活灵活现。
读。教师“抛砖”之后,便是学生“引玉”的阅读实践。整篇文章的神韵只有读到心里,方能领悟,方能“神魂附体”。学生对文章必须要反复的诵读,用心地体会,仔细地琢磨。在阅读兴趣还没有成形巩固之前,读是需要有强化的辅助手段的。
巩固学生读的环节我实施的是“五个一”工程。
1、读一本感兴趣的书或文章。书海茫茫,学生会有适合自己口味的读本。教师除了做正确的引导外,绝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留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去徜徉书海,在文学的伊甸园中欣赏景致。
2、做一篇读书笔记。要针对书中的内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要有独到的见解,不受拘泥,能够冲破旧框框,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3、评析介绍一个典型人物。千姿百态的人物,有喜欢的,有讨厌的,有敬佩的……多方面多角度,如语言、动作、心理、穿戴等方面进行有理有据的透析。能联系背景,深挖根源。
4、讲述一个情节。学生读书更容易被形象直观的情节吸引,讲出书中的情节,既能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发展语言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学生愿意将自己的收获倾囊相赠,与同学一起分享,让学生引导学生去读书,更有说服力。
5、记录甚至背诵一段最喜欢或有特色的景物、心理、细节、动作等的描写。这样能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了文学涵养。借鉴名家名篇是学习语文的一条捷径。
品。读是阅读兴趣培养的基本途径,品是激发学生自觉读书的关键。只有通过品,学生才能领悟到书中耐人寻味的真谛,才愿意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找书读,去自然地步入文学的广阔天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每篇文章或隐或显地熔铸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情感。使学生的情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相互融入,让学生与作者成为知音,文章所载之道,所寓之识,会悄然进入学生心中。
要想品出书中的意境神韵,必须将书读得烂记于心,“使其言皆出于吾口”能够使所读文章达到“文若己出”的程度。从读中学生能够找到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本质问题,体会文字带来的赏心悦目之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永远浸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品是阅读兴趣巩固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高层的读书境界。
一本好书往往是人生的指南,事业的转机,成功的关键。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可急于求成,教师的循循善诱与学生的细嚼慢品要紧紧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品味到书中的那段撩人的“馨香”,才能回到文学的神奇世界。
曲瑞河,教师,现居山东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