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5期 ID: 140318

[ 赵启华 文选 ]   

学习习惯与语文素养

◇ 赵启华

  从备课到上课,从作业到考试,从读书到写作,从大纲到课标,从生活到科研,语文教育的目的只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服务。
  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它需要获得印象、磨练意志、培养习惯、坚持信念的渐进。
  何谓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可以对语文素养做如下概括:语文素养是一个集合概念。它包含语文知识、文化教养、语文能力、思维品质、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它是诸多要素交融整合而成的多维复合体。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阐述,会发现都是围绕各种语文能力展开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专心“听话”的好习惯
  
   “听”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刻也不能离开。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观察一般语言活动的使用频率,得到的结果:“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的要旨,不发生误会。又能加以评判,对或不对,妥当或不妥当,都说得出个所以然。”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在平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的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在“专业”两个字上下功夫,并时刻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地域、学识等差异,分别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就一般而言,应遵循先慢后快,先简后复杂,先具体后抽象等原则,使学生听说能力的诸要素得到全面提高。到那时,学生养成了专心听话的好习惯,听话的质量必将大大提高,在听话方面形成的能力就可真正享用一辈子。
  
  二.认真说话的好习惯
  
  在学校里,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说话的严格训练,否则的话,“他们出了学校不善说话,甚至终身不善说话。”现代语言学家把说话能力的构成要素归纳为定向能力、编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音调控能力和态势配合能力等五种。为此,我们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课内可采用朗读、复述、发言、讨论、演讲等形式,可在课前举行5分钟的“我问你答,大家思考”的语文知识常规训练活动,介绍一个成语故事,介绍一首古典诗词,介绍一位著名作家;还可结合作文教学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至于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进行说话训练,如慰问、接待、演讲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但能提高说话能力,而交际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也都能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勤于阅读的习惯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教师只要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唯有如此,学生在课前的预习阶段练习自己读书,在课内讨论又得到了切磋、琢磨的实效他们才能尝到阅读书籍的甜头。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大量诵读感悟,从而进入“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其次,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背诵优美诗、词、美文的习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是我们了解华夏文明的重要依据。中学生背诵、积累古诗、词、美文,对于帮助学生批判地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吸收诗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语言知识的内蕴领域,了解伟大祖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接受美感意识熏陶,丰富文学素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可利用课前3到5分钟时间让学生背诵优秀的古诗文。这样,学生的思想品德就能得到有效地熏陶,又能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家电、家具、服装、药品、食物……都有其简短的说明书,这些都可信手拈来,学生既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扩大视野,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可在每节课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介绍某种家庭用品、食品的用途、构造、用量等等,久而久之,学生便体验到了阅读的兴趣和必要性。
  
  四.随时写作的习惯
  
  写作是一门技能,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或不写日记,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实事求是,对自己负责……这样的习惯若能养成,写作水平会提高得相当快。
  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学识水平选择3~6个新词、短语写一段能表达一个完整中心意思的话,让他们以我手写我心。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既能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又能增加词汇量,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五.养成互改互评或自改的习惯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习作过程中,有时往往看了几遍,但还发现不了问题。经旁观者一点,方才恍然大悟。有时,也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让学生自行修改,这样学生在“悟”的过程中习作会不断完善起来。
  
  六.养成正确书写语言文字的习惯
  
  学生能否正确地书写语言文字,与老师有很大的关系,与语文老师关系更为密切。老师又是学生无形中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的板书、写学生评语都应做到字迹清楚、正确、端正,切不能让看者觉得费心力费眼力。这样,老师要求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就更为有号召力了。特别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把正确、规范书写语言文字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一篇字帖,加强训练,逐渐形成既快又好的良好书写习惯。
  
  七.勤于查工具书的好习惯
  
  学生在阅读、写作过程中常遇到生字、僻字、生词,特别是对一些成语的真正含义无法正确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依赖于老师,或有时糊里糊涂地乱用,结果会弄出一些笑话,把自己弄得很尴尬。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行查字典,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会较为深刻、牢固。况且,学生经常查阅字典、词典,宛如生活在一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专家身边,久而久之,学生的文化底蕴会自然丰厚起来。
  
  八.善于自学的好习惯
  
  学生学习的具体方法,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其中,善于自觉地学习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
  中学生应该能够自觉地安排自己每天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我们应当明确,当学习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时才更有效,如果把学习变成一种被别人压迫的行为,学习的动力就会减弱,久而久之产生厌倦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便可想而知。所以,教师应当检查学生学习自觉性如何,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同学更应该严格检查其学习自觉性如何,一切属于自己的事,必须要求学生自觉地完成,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使学生对学习有责任感,有热情,有主动获得知识的习惯,使他们养成不等待,不依靠,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总之,积极主动是取得成果的必要条件,当然,学习也不例外。很多同学在学习中恰恰缺乏主动自觉自学的习惯,有些学生不懂的问题宁可烂在肚子里,也不愿开口问一下别人。老师讲什么,他们便学什么,不敢越“雷池”半步,很少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有的同学甚至一年也不会问老师一个问题。这些同学决不是一个问题也没有,而是缺乏学习的自觉主动性。而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是十分有害的,老师必须帮助他们及时改正。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上做到有主见、不轻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很多优秀的学生往往具备这样的特征。当别的同学总愿让老师反复讲解时,他们却更愿意独立思考,依靠自己独立的智慧去努力获得知识。正是他们这种学习的独立性,造就了他们的出类拔萃。因此,教师应高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但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育人,这仍不够,我们还要发展人,要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当好课堂情感的“调度员”,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培养学生情感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自觉阅读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
  
  赵启华,教师,现居广东汕头。

学习习惯与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