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的复习备考,作文训练是重中之重。然而,写作却是学生最头痛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感觉最难见成效的一个环节。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提高作文备考的效率呢?笔者认为,教师需警惕学生作文中常见的三种不良倾向,并对症下药。
一.模式化现象
在备考的作文训练中,很多学生暴露出一种模式化倾向——运用相似的材料、相似的语言,采用相似的行文方式,表现相似的主旨、相似的情感基调。作文给人的感觉就是千人一面、大同小异。尤其是写议论文时,无论是什么题目,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列举屈原、司马迁、陶渊明、苏轼等历史人物或常被引用的名言警句,看了让人觉得沉闷、乏味。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思维的公式化、思想的板结化、语言的模式化,进而助长了学生的“八股”文风。
面对初三,我们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克服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教师除加强对学生的作文章法指导、技巧训练之外,还不能忽略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训练,就是培养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解决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笔者认为教师应坚持阅读报纸,精心选取其中典型的时事评论、新闻热点评论,读给学生听,并让学生讨论,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鲜活的作文素材,也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和阅历。
二.虚假化现象
学生作文的“虚假化”现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情感虚假、材料虚假和写作行为的虚假。在作文中,有些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缺乏深刻的体验和思考,表现出一种漠然的态度,穷于应付,拿起笔来,囊中无物,于是为文造情,千篇一律地模仿。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过分强调“怎么写”,而忽视“写什么”。因而,学生在写作时抛开了对作文“本真”的追求,抛开了对生活的体悟,挖空心思在作文形式上“翻新”,以致把作文搞成了“文字游戏”。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应大力提倡文中有我、文中有真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学生文中有思想、有真情,我们教师就必须给他们的思想增加源头活水,引领他们积累作文素材。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适度训练之外,还应当抽点时间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如介绍时政新闻、生活热点、周围的新闻趣事等。选取范文,教师也应选取富有真情实感的、打动人心的范文,充分地发挥范文的导向作用。如湖北的一次考场作文,优秀作文成千上万,笔者就特意给学生印发了笔触朴实细腻的《站在老屋的门口》《站在车站的门口》等,学生们读后都颇有感触。
有些学生的文章假、大、空,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自信,感觉作文很难有进步,不敢展示自己的真面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一种宽容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作文,给学生一些成就感,及时地肯定学生作文中的进步。笔者的具体做法是:每次批改学生作文时,总是边批改边细心地作记录,如某某同学在材料或思想内涵或语言表达方面有进步……然后在全班提出表扬鼓励。久而久之,学生们尝到了进步的喜悦,找到了自信,作文也越来越敢于放开手脚、展示真我了。
三.美文化现象
每年中考过后,一些语言优美、风格华丽的中考满分作文便充斥于众多媒体。许多学生就一味盲目地模仿,错误地认为,只要考场作文能写出漂亮华美的文字,就能拿高分。所以,在学生的作文中,各种修辞轮番登场,花哨的形式掩饰着内容的苍白,华丽的辞藻遮盖着认识的肤浅,完全违背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一些“美文”为文造情,堆砌华丽的词语,编织工整的句式,但缺少内涵与深度。
对于学生的这种华而不实的文风,我们教师必须关注。我们应坚持向学生强调:语言华丽、文采飞扬的确能为作文增添不少亮色,但毕竟思想内容才是文章的灵魂,若过分注重文采而弱化思想内容,难免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我们备战中考作文,首先应关注思想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
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表达。学生们因性格各异,语言风格也各具特色。有的学生擅长写优美诗意的语言,有的学生语言不甚华美,却于平实自然中见功底,还有的或幽默俏皮,或活泼口语化,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笔者希望,在初三紧张的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教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让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切实的进步,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阮志凤,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