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6期 ID: 423072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创作语言与内涵

◇ 卢丙华

  摘要:著名作家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时代的传奇,作为戏剧家和诗人的多重创作身份,他还是一个语言大师,其语言风格上的创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本文从语言的角度探究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与创作内涵,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至今仍散发着时代魅力,对后世作家创作提供启示。
  关键词:莎士比亚 文学创作 语言 诗词
  引言
  莎士比亚是举世闻名的剧作家和文学家,虽然莎士比亚所生活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不过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却依旧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他的创作时期正好赶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之下,这一敏感时期使得他创作了许许多多新颖的作品,结构方面大胆创新,词语方面大胆引用,这些创新展示了莎士比亚作品的文学特色,并广为流传。本文拟从文体形式以及修辞角度对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所带来的意蕴。
  一、素体诗营造的诗化内涵
  作家歌德曾说过:“莎士比亚是用生动的字眼来感染人的。”莎士比亚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具有其他文学作品所没有的特点,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台词主体都是使用“素体诗”的形式。何为素体诗?素体诗其实并没有统一的格式,也没有韵脚,是和自然语言非常贴近的一种语言形式。莎士比亚在作品中采用素体诗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诗歌描写形式,赋予其作品很大的戏剧性和音乐性,从而将作品中人物角色的性格描写得清清楚楚。他的作品有着很强的诗蕴性,加之大量特殊的诗歌语言,使得他的作品有着极强的抒情性质。
  素体诗的运用使得莎士比亚的作品语言有着极为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素体诗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真实情感和性格特性,例如大家所熟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一段话,用来描写罗密欧的感情最为合适不过:“没有等你要,我已经给过你了/可是如果能再给,我仍旧情愿/它就是为了更多给你/我的恩情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我的爱就像大海那样深不可测,给得越多/我自己拥有得就越多,因为两者都是取之不尽的。”这就是运用素体诗描写的语言。很明显,大家都能够体味到罗密欧的强烈的情感,素体诗表达情感更加酣畅淋漓,也比一般的诗歌语言有着更好的表现力。第二,素体诗的运用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不仅仅是推动了情节发展、深化了人物形象,更好地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例如我们曾经在课堂中所学习过的《威尼斯商人》中,对于犹太商人语言的描写中,不仅有粗俗的话语,也有高雅的诗体,很好地反映了商人的心理活动,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而且将一个镇定坚强的商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出来。第三,由于作品的需要,莎士比亚经常打破诗体格式的限制,不断地创作出自由诗体形式,使得他的作品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生动。
  二、修辞语言增强文学表现力
  莎士比亚运用了许多各式各样的修辞格来为读者展现出他的语言才华。其中主要包括:比拟、双关、否定之否定、隐喻等。在文章中将这些修辞手法运用得毫无痕迹,都能够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为整个戏剧的中心思想提供有力帮助。他运用最为熟练的修辞手法是隐喻和双关语。
  (一)双关语
  双关修辞手法常用于戏剧当中,主要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读音的词组进行替换,利用不同含义的词表达出不同的含义,最终达到一语双关的目的。在莎士比亚的文学著作当中,双关语是一个较为重要的修辞手法,戏剧当中几乎每一部分都运用到了双关语。比如《哈姆莱特》中双关语同其他喜剧的语言修辞手段被大量地运用,因而产生讽刺的语言效果。此外,在《无事生非》中巧妙地运用了双关语,增强了作品的质量与特色。比如在描写主人公与信使之间的对话当中,信使说了“填满、充满”的词汇,但主人公却巧妙地利用这个词汇答复了“确实,他是一个酒囊饭袋”的经典语句,将“填满、充满”的含义变成了“吃撑了”。双关语是将表面上互不相关的词语关联起来,产生一种幽默可笑的感觉。这种双关语的使用深刻形象地描写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也为后来剧情向下发展进行了巧妙的铺垫。
  (二)隐喻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当中对于隐喻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描写具有思维的物体,让物体更加具有丰富的含义。隐喻手法是作者利用读者的固定思维逻辑,将其赋予到事物上,使得物体富有更多的含义。比如在《暴风雨》中,在描写主人公出场的情景时,斐迪南见到漂亮姑娘常会说道:“神奇的姑娘啊!你告诉我!你是不是人世间的女子?”表面上看作者是对主人公外貌的赞美,实际上,语句当中的“人世间”表明了作者对主人公高尚人品的赞扬。更加深刻的含义在于主人公就是当时人文主义的标志,表达出作者渴望建立完美标杆的意图。
  (三)夸张
  作者在进行《哈姆莱特》的创作当中,运用了夸张的表达方式对主人公的感情进行了刻画;在《麦克白》中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麦克佩斯夺取王维的场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莎士比亚又利用了反衬的艺术表现手法,描写了主人公二人的情感波折,使得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目光。
  恩格斯对莎士比亚的评价非常高,指出莎士比亚的情境描写达到了活灵活现的目的,展现出作者强大的写作功底。可见莎士比亚的戏剧写作不仅内容丰富,其写作的词汇运用、艺术表达手法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语言大师。由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需要大量的词汇,所以不得不自己创作新形式的词汇组合。根据不完全统计,莎士比亚的作品当中运用的词汇量已经达到当时现有的词汇量的数倍有余。这归功于莎士比亚精通多种民族语言,并且仍然会沿用一些已经失传已久的古代用语习惯。此外,莎士比亚还能够将其他国家语言融入到作品当中。这些词汇运用得非常恰当,增强了戏剧的深度,也给读者以想象的自由空间。
  三、个性化语言生动塑造人物形象
  在当时的时代,大多数的英国古典宫廷作家在作品中运用的都是相当雅致的话语,因为他们认为文学自然要保证其高雅性,即使是最底层的人物也要吟唱着高雅的诗句。但是莎士比亚却从不这样认为,在作品创作中也不会故意去使用高雅的言辞语句。他认为人物所生活的环境、所经历的事情、人物的性格等等因素决定了人物的语言,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高雅词调。莎士比亚不会为了迎合既有规范而去损害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他的笔下人物会随便地讲话,讲自己的话。在他看来,所有的语言都必须要和人物的性格是相符的,只有遵从这样的创作理念才能使得每个人物性格都有独特的魅力。   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主要从两方面来表现:第一,不同人物设定不同的语言。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文学语言创作风格有两种:或者是宫廷化语言,或者是平民化。不管是哪种语言风格,在作品的创作中都会一直贯穿到底。关于这一点,莎士比亚曾经也认真地琢磨过,琢磨在作品中不使用粗俗的语言而使用精细高雅的宫廷化语言。但是伴随着他本身对艺术的更高追求,他逐渐地意识到宫廷化的精细语言并不适合每个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性格和他们本身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相关联的,因而人物的语言也是由此来决定的,必须按照每个不同的人物设定出不同的语言,才能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正如歌德在《莎士比亚命名日》中说:“观众通过人物的言谈后才知道人物内心的演变,而所有的角色似乎都在一起约定,在这方面不让我们有不清楚的、模糊的地方。”因此,莎士比亚作品中不仅有高雅的鲍西亚,也有言语粗俗的夏洛克,也有着其他一些不同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当时受到了很多人的指责,他的作品在当时伊丽莎白优美文学的烘托之下显得尤其特殊,甚至有人批评他的作品粗俗,是只配给野人看的东西。在这种深深的诋毁和打击之下,莎士比亚并没有退缩,仍然坚持给每个人物搭配上最为真实的语言。第二,个性化语言体现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即便是同一个人物角色都会搭配不同的语言。因为不同的情景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必然不同,那么语言必定也是有差异的。在他的创作中,同一个人物会随着情节的发展出现或是粗俗的语言,或是高雅的语言,还有可能是不知所谓的情况。这些都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当罗密欧失去了他的爱人时,他此时所处的情景必然使得他的话语粗暴简洁,例如“我要把你的骨骼一节一节扯下来,让这饥饿的坟地上散满你的肢体”等。这些粗暴的语言对当时悲痛的罗密欧来讲是十分恰当的语言,将他的过度悲痛深深地传达给了读者。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当他的心情逐渐平复,他的语言风格明显有了转变,例如“愿你一生幸福。再会,朋友”。这些话将他的良好修养体现了出来,也更加表明了他当时的心情。莎士比亚对于人物语言精心修饰和描写,结合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清楚地表达了他笔下人物形象丰富的心理活动。
  结语
  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显示了独特的语言创造能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作品中将词汇的表意与内涵有机结合。生动的比喻、一词多义的生动语言最终形成画龙点睛式的运用至文学作品之中,对近代文学创作中语言的创新发展有明显的影响。对于语言的创新方面,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划时代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带给语言创作更为广阔的天空。仔细区分古语和现代语的区别,我们发现古语中有着很多的中屈折词尾,这种情况在现代语中却是没有的,而且也没有词类之间的形态差异。现代语的这种转变离不开莎士比亚作品带来的影响。正是他在作品结构方面大胆创新,词语方面大胆引用,才使得词类之间可以灵活转换。不可否认,他的这些创新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值得所有的人用心去对待。语
  参考文献
  [1]肖学农.浅析莎士比亚喜剧的语言特色[J].求索,2010(12).
  [2]王舒婧.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作品文化批评[J].语文建设,2013(35).
  [3]翁向华.莎士比亚戏剧文本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5(02).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创作语言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