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名作的目的何在?乐趣何在?幸福何在?迷信权威,死路一条!引导学生去粗取精,丰富自己,同时也发现自己,提高自己,这才是目的、乐趣、幸福。而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是不能达此胜境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品也是一样,名作亦不例外,不可能字字珠玑。因此,阅读名作也要一分为二,莫为名家迷糊了智慧的眼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用典型的实例多角度论述了阅读名作也要一分为二,尤其要破除迷信,深思慎取,敢于批判,勇于创新。
关键词:阅读名作 一分为二 破除迷信 勇于创新
传统教学中,阅读名作,师生往往只说优点,不说缺点,因仰慕这作品的主人,迷信权威,而盲目崇拜,五体投地,“接受一切”,实质上束缚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往往是一群“废物”。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品也是一样,名作亦不例外,不可能字字珠玑。阅读名作也要一分为二,莫为名家迷糊了智慧的眼光。如: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人教版高一教材)构思新颖,选材别致,对比、衬托手法用得极妙,语言也有创新之处,确实有值得学习之处。然而,细读进去,你会发现,瑜不掩瑕,本文在逻辑、语法、标点三个方面,均有不妥之处。
一.逻辑问题
先看首段:“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其中,“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就有逻辑问题。
一、“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既违背常识,又以偏概全。秋天本身是自然现象,既可见丰收的景象,也可见萧索的草木,无所谓绝对的好坏。好与不好,全是因生活习惯不同和人的心情各异。事实上,自古有悲秋颂秋之别,二者的诗词文赋举不胜举,怎么能说“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呢?请看:
战国宋玉《九辨》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三国曹丕《燕歌行》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代杜甫《登高》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柳永《八声甘州》说: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元代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说: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上述作家所在地域不同,但不都在悲秋么?
二、“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当然是好的,但“来得悲凉”就好坏参半了。其间凉爽的天气是好,但悲凉的心情还是好么?事实上,郁达夫当时去北平幽僻之地是为了躲避白色恐怖,减轻悲凉的心情,让精神一爽,怎么会喜欢悲凉呢?因此“来得悲凉”改为“来得爽”才合逻辑。
再看倒数第三段:“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这句话犯了因果关系不成立的错误。“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怎么推得出“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呢?“很浓厚的颓废色彩”只能与“悲秋”构成因果关系。而且批评家也只会批评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的“悲秋”文字。此外,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这是以偏概全,不合事实。事实上,中国文化里,悲秋与颂秋的文字是并存的。乐观向上的的文字并不少见。如:
唐代刘禹锡《秋词》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代王维《山居秋暝》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说: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些诗人不正是乐观向上的代表吗?何来“都颓废”之说?
二.语法问题
首段中“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其中“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反复朗读,就会发现“我的不远千里”中的“的”字是赘疣,完全是多余的。而“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中的“饱尝一尝”明显自相矛盾。因为“饱尝”是尝个够,品个满足,量多,而“尝一尝”只是尝一点,知道味就行了,量少。“饱尝一尝”放在一起,画蛇添足,明显别扭!应该为“饱尝”,因为作者是第二次去北平。
再看第二段:“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这句显得词不达意。作者的本意应是:江南的秋也有独特之处,而不是“有”与“无”的问题。
三.标点问题
首段第1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此句后着一分号,不妥。因为分号应用于并列分句间或分项(条)列举间。而这里既不是并列分句间,也不是分项(条)列举间。若理解为突出后句之转折意思的特殊用法也不妥。因为后文又有“可是啊”三字断开,其转折意思已够突出了,没有必要在前面用分号隔开。该句本是一个陈述句,应用句号。此外,第二段第1句:“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此句的分号也用得不妥,理由同上。
上述问题系笔者实习期间引导学生品读、研读中发现。
作为名篇,作为教材,本文居然出现这多问题,而无人指瑕,或少人深究,究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一、作者写作本文时,正遭白色恐怖,生活动荡不安,心情浮躁,未静下心来修改,难免有错;二、编辑一见名人,先入为主,一字不改,原文照发;三、读者走马观花,只观大略,不品细节;四、教师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将错就错;五、学生盲目崇拜,囫囵吞枣,鹦鹉学舌。
事实上,岂止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契诃夫的小说《套中人》,毛泽东的演讲辞《改造我们的学习》,等等,均有语言上的毛病。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有这样一段文字: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其中的“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恐怖意境就与后文描写的“倩影”、“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相矛盾。教材一度删除过“峭楞楞如鬼一般”一句,可见实属值得商榷。
契诃夫的小说《套中人》末尾部分的前文写道: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可是后文就同一情景又写道: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
其中“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与“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自相矛盾。“高高兴兴”显得神采飞扬,笑逐颜开,与前文联系起来,表述不妥,可改为“我们满怀喜悦”。
毛泽东的演讲辞《改造我们的学习》有这样连续的几句话: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这三句的介词结构明显用得不当,均应当去掉“在”、“下”二字。
本还可以举出一些,但不必过多赘述。
由此观之,阅读的眼睛要一分为二,对名作也不能例外。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十分必要的。师生必须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敢于批判,勇于创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应当起床!“深思慎取”的求学之风应当力倡!批判性阅读和创新性阅读的文学鉴赏要义应当高歌!阅读名作也要一分为二,莫为名家迷糊了眼。
柳晴晴,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