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梁衡的《特利尔的幽灵》描写作者造访马克思故居时的所见所感,由故居所见引发对故居历史的追寻,引发对马克思革命实践和“特利尔的幽灵”的传播历史的探索,引发对“特利尔的幽灵”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的深思。文章的结尾尤其值得赏析,本文就《特利尔的幽灵》的结尾艺术进行分析思考。
关键词:《特利尔的幽灵》 结尾艺术 分析
梁衡的《特利尔的幽灵》这篇文章似是一篇即事说理的文章,以特利尔的马克思故居为切入点,呈放射状态的漫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细看起来,文章虽然思路纵横,但其间的逻辑关系却很严谨。
唯一让人产生疑问的是作者造访特利尔,以此引发情思,却未在开篇而在末尾描写特利尔小镇。有人认为是因为《特利尔的幽灵》不是纯正的游记类散文,文章本就不以写景状物为主,而是偏重于议论,思想性突出;认为作者觉得描写特利尔小镇不如描写“特利尔的幽灵”重要,所以把重要的话放在前面,把不甚重要的话放在后面;认为这也符合散文写作的技巧和规律。我认为这一点说不通。散文“形散神聚”,文章忌讳过多的枝蔓,若特利尔小镇不重要可在开篇一笔带过或者直接省略,没有在结尾另花笔墨的必要。
我认为最后写特利尔小镇所见及遐想的两段恰是文章的一个高潮,暗含作者之深意。前部分的内容非常集中,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传播、运用、发展、影响来写,除了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发展的伟大意义,传递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崇仰,更重要的一点是,他通过“特利尔的幽灵”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曲折传递史表达了一些更重要的思考。那就是马克思是一种深刻的思想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方案;是一种幽深莫测的规律而不是能一眼看穿的规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预言而不是近在咫尺的讣告。所以,对这一伟大思想的认识,无论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实践者,都只能是在无数的磕碰之后一点点地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因此,我们该更谨慎地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慎重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我认为,这才是作者最深的感触。
而这份激荡的思考,随着作者思绪的平静沉淀下来。所以,写到的第二天早晨再看到特利尔小镇的所见所感,决不是简单的收束全文,结尾呼应之类。而是作者的思想受到洗礼后的新的审视。这岁月两千年的咫尺方寸地可不就印证了作者对特利尔幽灵的思考吗?不仅是特利尔幽灵,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普勒的行星运行规律,不都是闪耀着哲人光辉的新思想新发现吗?它们不也是经历着漫长的岁月后才为后世人逐步地了解、信服,并进一步发展的吗?所以,再次写到特利尔小镇时,作者已经是由特利尔幽灵这个点生发开来,延伸到整个人类的先驱思想,开阔了读者的视野,也加深了文章的哲思。他所说所论已不再只指马克思主义,而是所有先驱者的伟大思想。
文章结尾写到“思想家只管想,具体该怎么做,是我们这些人的事。既然是灵魂,它就该有不同的躯壳,它就有永远的生命”。作者留给我们的感悟和思考或许就藏在这里吧,我们该怎么做,我们该给思想怎样的躯壳,我们该如何延续它永恒的生命!
陈千,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