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沽、汀、瞿阝(电脑字库无此字)、垡、滩”等,在天津虽然它们都是与水、河有关的词汇,但具体含义各有不同:所以本文将试图通过大量的调查与分析,对“沽、汀、瞿阝、垡、滩”等现代汉语进行多角度考察比较,为语言、地理、历史学者研究提供更多依据。
关键词:天津 涉水地名 沽 汀 瞿阝 垡 滩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代表着一个特定区域的特色和风格。天津地势低平,河流密集。大、小河流约有300余条,天津的许多地名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天津、静海、武清、宁河、独流、东流等都直接反映出天津用水、观水、治水的亲水感情。天津语言中对河边的地形、地貌更有精确的词汇表达,诸如:“沽、汀、瞿阝、垡、滩”等。虽然都是描绘河边之地相关的特色词汇,但具体含义各有不同:以往对它们的研究都甚少,本文拟从字形、语义、语用以及地貌认知多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一.依据《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归纳所作从字形的角度比较“沽、汀、瞿阝、垡、滩”并对其差异进行解释;
下表是根据《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归纳所作:
1、沽Gū: (小篆),部首为水,结构类型为形声、从水,声部为古声,构造为水、古;字典解释:水出漁陽塞外,東入海。
1.1、水:象形字。甲骨文字形 。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
1.2、古:故也。——《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沽水出漁陽塞外。東入海。漁陽下當有縣字。水經曰。沽河從塞外來。南過漁陽狐奴縣北。西南與濕餘水合爲潞河。又東南至雍奴縣西爲笥溝。又東南至泉州縣與淸河合。東入於海。从水。古聲。
沽:即河水流动发出“古”的声音。
2、汀tīnɡ: (小篆),部首为水,结构类型为形声、从水,声部为丁声,构造为水、丁;字典解释:平也。
2.1、水:象形字。甲骨文字形 。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
2.2、丁:象声词,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的声音。
汀,平也。——《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谓水之平也。水平谓之汀,因之洲渚之平谓之汀。” 徐锴注:“水岸平处。”
汀:即能听到水流声的岸边。
3、“瞿阝”quān:部首为阝,构造为瞿、阝;字典解释:用于地名。因《说文解字》无此字,该字应为后造字。
3.1、瞿qú:会意兼形声。 《说文解字》:“从隹。”隹(zhuī),短尾鸟的总称。本义:惊视的样子,同本义。瞿,隼之视也。——《说文解字》。
3.2、耳:象形。甲骨文字形 ,像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有禽鸟必有水、林也。那么我们经过拆解,瞿阝字由瞿、阝组成。我们是否将圈字理解为有禽鸟栖息之地的转弯处。
在天津部分“瞿阝”quān被圈代用。
4、垡fá: (小篆),部首为土,结构类型为会意。从人,从戈。构造为伐、土。垡;字典解释:水耕地翻土。
4.1、伐: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 ,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4.2、土:象形。甲骨文字形 ,上像土块,下像地面。金文 中空廓变填实,小篆 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那么我们经过拆解,垡字由伐、土组成。我们是否将垡字理解为人们用力开垦的新土地。
5、滩tān: (小篆),部首为水,结构类型为形声、从水,声部为难声,构造为水、难;字典解释:河道中水浅流急多沙石的地方。
5.1、水:象形字。甲骨文字形 。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
5.2、难: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灘tān按,“滩濑”的“滩”是后起字,是“湍”的音转。又如:滩燀(水中沙滩);滩碛(浅水下的沙石滩);滩声,滩响(水激滩石发出的声音)
滩:即能听到水击打岸边声音的地方。
以上五个字都与人、土、水、鸟类有关,而鸟类也是依水而生。五字中带有水字旁的有三个字,又都是形声字;其中沽、汀为最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即水(河)边能居住吃饭的地方;另一带水字旁的滩字表示自然环境差一些的地方;瞿阝字代表着,像耳朵那样的弧度,有鸟类生存的地方;第五个字为垡,是人们新开垦出土地的地方。
二.对这五个字的语义解释
1、“沽”的语义解释
李行徤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沽”:名词,古水名,上游即今白河,下游即今北运河;天津的别称也称沽。
民国政府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编印的《复兴地理教科书》“沽”:凡从河北省西部山脉中流下的大水,都在天津会合,南北运河也在此相接,下游总称为沽河或海河。
2、“汀”的语义解释
李行徤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汀”:名词,水边的平地。
南洋公学师范院编译的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公元1903年)印的《初等地理教科书》“汀”:凡小水入大水者统称为口;水既入口,势宽而流缓,所携沙泥,往往沉下称之为沙渚,为汀洲。
相关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关“汀”的词:
长汀:水边长形的平地。
寒汀:清寒冷落的长洲。
鹤汀:有鹤栖居的水中小洲。
回汀:曲折的洲渚。
江汀:江边的平地。
绿汀:绿色的洲渚。
柳汀:柳树成行的水边平地。
鸥汀:鸥所栖居的小洲。
云汀:谓云气弥漫着的小洲。
3、“瞿阝”的语义解释
李行徤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瞿阝”:用于地名。如:柳树瞿阝在河北,蒙瞿阝在天津。
4、“垡”的语义解释
李行徤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垡”:名词,耕地翻起来的土块;用于地名,如:垡头在北京,落垡在河北。
相关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关“垡”的词:
草垡:带草的土块。
耕垡:耕田翻土,泛指务农。
恳垡:泛指耕种。
5、“滩”的语义解释
李行徤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滩”:名词,江、河、湖、海边水涨淹没、水退显露的淤积平地。
相关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关“滩”的词:
海滩:海边的沙滩。
湖滩:湖边的浅谈,水深淹没,水浅露出。
荒滩:荒漠的滩涂。
盘滩:曲折不平的河滩。
退摊:退水后的滩地。
盐滩:用来晒盐的海滩。
淤滩:淤泥形成的滩地。
三.对这五个字涉及地名的语言学考察
1、从语音学角度看天津谐音地名。
如天津武清区的大友垡:它位于北运河西岸。明朝初年建村,系军屯立村,取耕垡富有之意称大有垡,后同音讹变为大友垡。
2、从词汇学角度反映了一定的宗法色彩。
天津的很多地名是以姓氏或“姓氏+家”构成的,例如:张标垡、安标垡、董标垡、邓善沽、丁家圈、阎家圈、刘家圈、任家圈、邢家圈、丁家圈、赵家圈、李家圈、贾家沽、邢家沽等。这些使用百家之姓的地名,反映了姓氏宗法制度的重要性。
3、从语义学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经济风貌。
如位于天津北辰区天穆镇的柳滩,它坐落在北运河东岸,因地处河滩多柳而得名。再如咸水沽、桃源沽等都反映了的天津不同时期古貌。
4、从语法学分析天津带有大小相对、东西方位相对等词在天津涉水地名中的体现。
如大、小直沽,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河北天津县东南十里,居白河(海河)地势平衍,群流涨溢,茫无涯浚,故有大直沽之名。”大直沽现位于天津市河东区津搪路与十五经路交叉口附近,海河东岸。小直沽现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古文化街,海河西岸,金、元、明时期称之为直沽寨,后人们为了和大直沽相区别,就把直沽寨称之为小直沽。再如大、小词序列:小河滩村、大河滩村,大王圈、小王圈,大友垡、小友垡。方位序列的有:东滩头村、西滩头村,上河圈、下河圈,上小汀村、下小汀村,西沽、东沽、后沽,东泥沽、西泥沽、中泥沽等。
四.对这五个字涉及地名的历史来源考察
1、“沽”
《天津市红桥区地名录》对“沽”的解释:“据传说,汉朝时期,天津一带刚刚退海,遍地沼泽,地势低洼常年一片汪洋,外地迁来居民三家五户居高地过活。”天津地区带“沽”字的地名非常多,有“七十二沽”之说。这反映天津地势低平,河流密集。先民们只能择高而居。天津学者尹树鹏对“沽”字提出一个新观点,即:“沽被认为是河道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环水高地”。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大直沽、小直沽、西沽、葛沽、咸水沽、丁字沽、宁车沽等地环境及该段河流走向,就不难理解“沽”的语义解释。随着天津河网的改造与北方的缺水环境的出现,居民不用择高而居,在新的地名中人们也就不再用“沽”字了,沽字的含义逐渐淡化。这反映出随着自然环境所产生的方言词汇,也随着自然环境的消失而消失。再有从武清区在秦汉时期的名称雍奴县,也能看出天津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对居住地的选择。《水经注》对“雍”的解释:“四方有水曰雍”,“奴”的解释:“不流曰奴”。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漁陽郡雍奴縣。也就是说武清区原来是沼泽中的一片高地;这进一步认证了天津地势低平,河流密集的特点。下面我们在看一下“雍”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小篆;“奴”字形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小篆。甲骨文雍如两块平整的高地,甲骨文奴如鱼形;从以上甲骨文我们就不难理解为在高地上能生活的人。”
《新校天津卫志》对现在天津红桥区的丁字沽是这样记载的:“丁字沽去城北七里,河如丁字之象万艘分载于此。”《天津卫考初稿》云:“沿直沽而北为丁字沽,取水形象丁字也。”都指出丁字沽所处的位置与其得名的来历。
2、“汀”
天津津南区的上小汀村,东以白万公路为界,西临老海河,南临老海河,北临大排干;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99年)前后,朝庭开发沿海河种植水稻,外地人逐渐迁来此地,形成村庄,该地因四面环水,海河在此地拐弯,渔人常在此地休息,故为“汀”,因下游还有一处相同地方,所以取名为上小汀。
3、“瞿阝”
天津河西区的上河圈、下河圈:它们位于海河与城防河(今名复兴河)相交处的上、下两个夹角处;在这里形成了自然的河湾。据传它和哪吒有关,因为上河圈沿海河上游就是陈塘关,今名陈塘庄,李靖曾任陈塘关总兵,其子哪吒曾在陈塘关旁九湾河(现复兴河东岸为清湾路)里洗澡,因此冒犯了龙王,引起闹海事件。传说上河圈、下河圈,就是哪吒留下的两个风火轮。
4、“垡”
由于征战频繁,清军入关后,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军队粮饷严重缺乏,清朝全国统一的大业受到了极大地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军在全国各地屯军,天津也不例外;如今在天津的很多地名还留有这一历史痕迹,如武清区的张标垡、安标垡、董标垡,它们位于武清区内,临龙北新河、大谋屯总排干渠。“标”是中国清代陆军编制的名称,约相当于后来的一个团。当时清军在张标垡、安标垡、董标垡设有东、西、中三个标垡的军队。由此可见,“垡”有旧河道退水以后,军队来开垦的新土地的意思。
5、“滩”
大柳滩位于西青区南临子牙河,历史上为渤海一部分,隋初(公元581年),海水退却后,形成沼泽地带,土地低洼盐碱;宋景德年间(1004—1085)黄河经过多处决口北浸,黄河之水带来大量泥沙,将这一地带渐淤积成大片沙滩,大柳滩地处九河下梢,河床之旁历代水灾频繁。
五.对这五个字涉及地名的地貌实际考察与理解
1、经考察“沽”
应理解为蜿蜒河道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环水高地。如地名:大直沽、小直沽、西沽、葛沽、咸水沽、丁字沽、宁车沽等。
2、经考察“汀”
应理解为河水边的小块平地。如地名:上小汀村、下小汀村、洛波汀村。
3、经考察“瞿阝”
应理解为河中的大弯和小弯旁之地。如地名:大王圈村、小王圈村。
4、经考察“垡”
应理解旧河道退水以后,驻军开垦的土地。如地名:在武清区的安标垡、张标垡、董标垡。
5、经考察“滩”
应理解水枯季节露出的的大片的淤积地。如地名:柳滩、大柳滩。
六.从以上论证我们不难看出“沽、汀、瞿阝、垡、滩”,它们之间的地形、水文及人们的居处差异。
1、“沽”
天津被称为沽上人家。因为地势低平河流密集,水灾频发,本地先民只能择高而居,而带沽的居住地又是蜿蜒河道中淤积形成的环水高地。如地名:市区内的大直沽(海河沿岸)、丁字沽(北运河沿岸)、西沽(北运河沿岸),海河在津南区沿岸的盘沽村、葛沽镇,海河在塘沽沿岸的郝家沽、灯善沽、西大沽、大沽、东沽。从天津近代发大水的历史我们也能看出为什么说沽是环水高地:每次天津发洪水,天津市区往往是汪洋一片,就拿天津旧的标志物和平区的百货大楼来说,被淹有一人多高,但是无论是南开区的小直沽还是河东区的大直沽却是安然无恙,犹如水中孤岛。
从以上,我们看出“沽”多在天津地区中大的水系旁,先民能躲避洪水集中定居点。
2、“汀”
河水边的平地。如地名:津南区的上小汀村、下小汀村,宁河县的洛波汀村。上小汀村处在海河、洪泥河、双白引河之间,下小汀村处在海河、洪泥河、双白引河、秃尾巴河之间,它们都在老海河的南侧,地势西高东低村落略显正方形;它们的共同特点都在河边,而且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良好,适于生产与生活,在明代永乐年间这里逐渐形成村落。
3、“瞿阝”,现与圈通用。
河中的大弯和小弯处。如:武清区的丁家圈,再如地名:上河圈、下河圈。它们位于河西区海河与城防河相交处的上、下两个夹角处,在这里形成了自然的河湾,在明代天启年间形成村落。
虽然在天津地区用于地名的瞿阝现与圈通用,但在正式书写上,很少使用瞿阝。像天津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瞿阝村在当地或网络、报纸上还坚持使用的情况已是凤毛麟角。
在汉沽区有一个叫平沽圈的地名,当地人习惯称水为“沽”;芦苇地为“圈”,以芦苇丛生的平坦泽地之意得名,它为海成洼地,洼地略成半圆形。
4、“垡”
旧河道退水以后,屯军在此开垦的土地。如地名:张标垡、安标垡、董标垡,它们位于武清区内,临龙北新河、大谋屯总排干渠,历史上清军曾经在此屯军,开垦土地。清初清军在此设立东、西、中三个标垡即屯垦军编制;现更名为张标垡、安标垡、董标垡。
5、“滩”
水枯季节露出的的大片的淤积地。如西青区的大柳滩,静海县的东滩头村、当滩头村、西滩头村、小河滩村、大河滩村。
天津地区涉水地名是记载天津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将为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丰富资料;有助于加深对现代汉语语汇使用的认知程度。通过对天津地区涉水地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出天津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探求汉语的深层规律;天津地区涉水地名可以说是天津历史的活化石,因为地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语言、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谭汝为《天津地名文化》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2.尹树鹏《天津的亲水文化》中国环境报 2011-09-15
3.天津市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天津市》商务印书馆 1994年
4.武清县编辑委员会编《天津市地名志武清县》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5月
[注:本课题为大学生科研资助项目。]
周庆熙,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