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3期 ID: 155000

[ 张增杰 文选 ]   

佳作评点案例

◇ 张增杰

   “千古文章意为高”,“意”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立意贵在深。郑板桥的“领异标新二月花”,将有新意的文章比作在二月盛放的美丽花朵。实际上,要真正做到立意深刻,要善于在行文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善于面上的广泛联系,横向拓展;还要善于点上洞幽烛微,纵深挖掘;要善于推陈出新,朴中见色……
  有所畏惧
   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年轻的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上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畏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
   自古以来,圣人们就明白这样的道理:人生在世,就需有所敬畏。就是说,要秉持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操守,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荀子则认为:“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他们不但指明了敬畏的对象,而且把有无敬畏精神视为“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线。由此可见,有所敬畏对于人们在世上安身立命的重要程度。
   有所畏惧能够使人严于律己、谨慎为官、堂堂做人。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南宋高宗时的进士王十朋,在46岁那年才中举当官。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不欺室”,并将《书不欺室》诗作为座右铭。诗曰:“室明室暗两何疑,方寸长存不可欺。勿谓天高鬼神远,要须先畏自家知。”正因为他“畏鬼神”、“畏自家”,为官十几年,倾心尽力为百姓造福,被当地百姓视为清官、好官、为民之官而念念不忘。
   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而且会栽得很惨。《三国演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比如何进。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臣,可谓权倾天下。这时,有人提醒他宦官张让、段珪等人(即“十常侍”)要谋反。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
   ……
   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敬畏、自知自律常常与成功为伍。这是因为,无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语。
   《有所畏惧》是一篇见解独特、视野广阔、立意深刻高远的议论佳作,仔细咀嚼,有几点值得借鉴:
   一、广泛联系见深意。古往今来,大无畏的精神历来为正人君子、仁人志士所推崇,而“畏惧”则是懦弱、胆小鬼的代名词。本文毫不讳言于此,旗帜鲜明地提出“人当有所畏惧”的观点,可谓推陈出新,另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紧接着,作者将有所畏惧同古之圣人、同安身立命结合起来,表现出更深层的人生思考;并自然地联系到“有所畏惧能够使人严于律己、谨慎为官、堂堂做人”的为人为官之道。并警醒为官者要为清官、好官、为民之官,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可见一斑。当然,作者并未止于此,而是由此提升到敬畏自然、敬重百姓,敬重客观规律的高度,足见其立意之高深,见解之深刻。
   二、旁征博引显厚重。作者有着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广阔的阅读视野,论述道理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诸多故事,如话家常,娓娓道来,让读者于厚重中领略出几分议论的分量。
   三、集中笔力隐透彻。稍加注意我们就不难发现,作者在强化有所畏惧的同时,毫不冷落无所畏惧者,并对其进行条分缕析,雄辩地指出他们过高地估计自己,有恃无恐而导致最终栽跟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巧妙地联系《三国演义》中何进、吕布、马谡的命运,指出无所畏惧者或恃权而无恐,或恃器而无恐,或恃书而无恐,联系现实生活,反观社会,其隐含的寓意,无疑是发人深省的。
  
   张增杰,河北北戴河中学教师。

佳作评点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