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学术论文写作必经选题、研究、写作三大关,其中的第二关至关重要,写作者往往最为头疼的也在这一环节。本文从四个方面加以提示:概括材料、归纳总结,分析材料、探究原因,运用多种科学方法提炼观点,切入点和创见的形成等,指出问题的发现和创见的形成有赖于写作者的探索精神,有赖于科学的路径和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学术论文写作 材料的分析 创见的形成
学术研究是为了探求事物的内在规律,而规律总是隐藏在大量的现象和纷繁的材料之中的。当我们占有了相当数量的材料后,才可能真正知道在我们的研究题目的范围内有哪些问题前人没有解决,才可能发现前人不曾提出过的问题。在整理材料的过程中,材料的分析工作也同时展开,掌握材料的过程就是分析研究的过程,问题的发现和创见的形成有赖于写作者的探索精神,有赖于科学的路径和科学的方法。
一.概括材料,归纳总结
概括即归纳是我们做研究的重要科学方法,是分析能力的具体表现。王力先生曾经强调指出:“我们搞科研,要先用归纳,再用演绎,不能反过来,一反过来就坏了……怎么研究呢?就要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所谓分析,是要以归纳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归纳就作分析,那么结论往往是错误的。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得的例证,不为你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1如何概括,程世英先生在《谈谈哲学史的研究和论文写作》一文中谈得更为具体形象,他说“概括,就要把杂乱无章的史料连贯起来,穿在一根线上”,或“达到用史料说明一个中心论点的目的”。或以事实为依据,“提供一点发人深思的看法”。“概括就是对一部分史实作点总结或小结,或者说,给一堆史实画出个鼻子眼睛来。”2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1978级夏起光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西方悲剧理论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论文试图回顾西方悲剧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探索它存在的趋势。作者首先检索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及随后的发展。亚里士多德作为悲剧理论之父,总结了希腊悲剧丰富的创作实践,在几个最基本的方面,如悲剧的定义、情节和“性格”、历史发展等方面奠定了悲剧理论的基础,他的“真善统一的文艺理论对以后的创作一直进行着方向性的指导并形成了一种最强大的传统力量”。随后的贺拉斯、高乃依、莱辛、狄德罗等在悲剧理论上各有建树,在此阶段,有关悲剧理论的明显发展是提出了悲剧和喜剧互相混合的问题。黑格尔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遗产,从社会存在和历史发展的认识角度,指出悲剧是两种合理力量的冲突。他的悲剧理论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他那里悲剧理论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完整理论,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继黑格尔之后,西方悲剧理论有了新的重大变化,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等人对悲剧理论有各自独特的贡献,叔本华认为悲剧冲突在于生存意志和它自身的冲突;尼采从“权力意志”观点出发,肯定了人“使自己变成惟一的宇宙生灵”的悲壮努力;弗洛伊德则严厉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黑暗、冷酷和丑恶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命运”。他们的思想是西方当代一种新的意义上的悲剧观,给西方幻灭的“世纪末”思潮提供了哲学依据。还有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作者着眼于西方悲剧和悲剧理论的纵向发展,把丰富的史料连贯起来,穿在一根线上,描述了西方悲剧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异峰突起,前后承接中的连绵不绝,并试图以悲剧和悲剧理论发展史的事实和理论为依据,给一堆史实画出个鼻子眼睛来:西方悲剧和悲剧理论曾经发展到一个高峰,现代西方悲剧的核心思想处在矛盾状况中,而且转入一种新型的悲喜剧群山之间了。当代西方文学已无真正的悲剧,“而是悲剧中生长出一种喜剧精神,或者说是在悲剧中生长出一种喜剧精神”。这就是新的悲喜剧精神。这就是论文作者对史料概括的结果。3
由上可以看到,没有归纳就没有分析,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归纳的方法做科研工作。此外,在对一部分史实(材料)作总结或小结的概括中,往往需要从纷繁错杂的、甚至完全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从事物的个性之中找出它们的共通性,在对材料的概括中寻找它们的规律性。
二.分析材料,探究原因
概括不能停留在抓取材料现象中共同的东西,而要同时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这就是不但要明其然,而且要明其所以然,这样分析问题才可能有深度。
如南京大学中文系1977级张伯伟的论文《意象批评论——从钟嵘<诗品>谈起》,重点在于探索意象批评法产生的时代因素。作者考察意象批评产生的时代,从历史史料中发现,齐、梁时期的意象批评法被广泛地运用在品评诗文、书法以及绘画的过程中。而这种现象是前无古人的。那么,为什么在齐梁时,意象批评法会蔚然成风呢?它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思想状况以及文坛状况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作者由此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首先,品评人物是怎样转到意象批评的?作者追溯历史,了解到品评人物在东汉末年成为流行,从范晔《后汉书·许劭传》、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记载究其原因,识鉴品藻滥觞于魏晋间,是因为品藻识鉴与仕途的关系及其密切。再从《世说新语》中的大量记载中分析,发现品评人物往往是用一种具体意象来表达的。作者进一步将《洛神赋》与魏晋人物品藻以及钟嵘的意象批评作对比,惊奇地看到从品评人物到意象批评的历史脉络和演变痕迹。再考察有关理论文献,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文艺批评中,几乎总是把文品与人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经由这样的分析,作者归结出一点:意象批评法的产生受到品评人物的影响。4分析材料,探究原因,可以从主要矛盾处入手来分析。我国文坛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一批“写真实”、“干预生活”的作品,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作品发表后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的反响和争论,继而在第二年“反右”斗争中遭到批判。海南师范大学毕光明教授重新检视这部作品及相关评论,对当时围绕作品展开争论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梳理,概括为三个方面,(1)这样的组织部真实、典型吗?(2)怎样看待林震和刘世吾?(3)作品的社会效果世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针对这个焦点问题,即从主要矛盾处入手来分析,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毕光明认为,一方面处在50年代中期意识形态语境中的评论者,无论持肯定态度的还是持否定意见的,大多不能摆脱政治功利的实用主义文艺观,对作品错读和误读。另一方面当他们以“真实”作为评价文学创作的标准时,实际上较少顾及作品本身、作品的实际,因为一种先验的社会历史观或人文信念造成了他们对文学创作审美机能的盲视。如此,就有必要回到文本以发现意义,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作出新解。毕光明以当代文学批评的新观念,以对王蒙创作史的整体把握,获得返视作品的新视角,通过作品重读,提炼出自己的新解:《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一部心态小说,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人生愿望,同以政治形式反映出来的传统文化规范的冲突和摩擦。而且见出这种似乎是个人理想与外部现实的冲突,贯穿了王蒙回来的很多小说,是王蒙小说为当代文学提供的一个解读中国社会冲突的重要的主题线索。5
文学史上,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常常有对一部作品、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的错读和误读。对于现代诗人邵洵美的诗,学术界过去多持否定态度,武汉大学教授陆耀东探究学术界持否定态度的原因,认为,对邵洵美的诗,不能仅仅站在单一的立场作简单的否定。提出,如果我们将邵洵美的诗置于世界诗歌格局中加以评论,就可以发现他主要是吸收了法国诗的乳汁,贯穿了“颓加荡”的特色,从而使自己的诗另成一格的。他的诗应该视为一家之诗,他对新诗的形式和技巧的看法不失为一家之言。6分析材料的目的,是要从中提炼观点。这不能停留在抓取材料中共同的东西,而要同时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是深刻的。所以,在具体分析优选出来的材料时,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把获得的零散的、表面的、片面的感性材料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未被人认识的新事物、新问题;或从已知的事物或问题中探寻出新的性质、答案与意义。
三.运用多种科学方法提炼观点
在对材料的分析与归纳中,可以运用多种科学方法提炼观点。可以采取比较法,将两种事物放在一起,通过寻求它们的异同来提炼观点;可以采用表里法,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探求材料中的思想本质,从不同角度提炼出与课题相关且有新意的观点等。
比较法是比较好掌握,也是本科生做论文运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中山大学中文系1997级的黄海涛从叙事技巧层面探讨白先勇小说“将传统融入现代”的特色,总是把研究的样本《游园惊梦》放在与《红楼梦》等传统作品的比较之中来分析。通过对作品的研读,黄海涛发现,“插叙”恰是《游园惊梦》小说叙事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手法,而中外评论家认为,“插叙”是中国古典小说叙事修辞形态的重要特征之一,《红楼梦》是集大成者。由是将《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黛玉葬花后听到《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的戏文,来对比《游园惊梦》里引入的《牡丹亭》戏文。一经比较,发现《红楼梦》与《游园惊梦》插叙的内容有巧合之处。接着又与不同的看法及其依据作比较,认为《游园惊梦》中,叙述者与作者本人对人物的同情大于嘲弄,哀婉大于反讽。继而又将《游园惊梦》与《金瓶梅》作比较,展示了事物的属性和意义。黄海涛的比较建立在对不同作品的细致的技巧评析上,同中见异,异中见同。然后指出,白先勇的《游园惊梦》呼应着中国文学自古以来的文学、历史与空间想象,他的小说建立起一个与古典文学的对话结构,从而赋予古典文学中的情欲想象和“缘情”主题新的生命力。同时,他认为白先勇文学创作的肌体里流淌着中国文学传统的血脉。7比较可分为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运用比较法时应注意所比较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此外,逆向思维法也是常用的方法,即以原来顺向思维所获得的结论为起点,反向进行思考,辩证地分析材料,提炼出与众不同的相反的观点,使用这种方法分析材料,往往能够实现突破,有所创新。
四.切入点和创见的形成
我们在讨论选题时涉及到选题的角度,角度的确定还是一个“预设”,当然,围绕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有目的的采集材料,甚至通过这一角度把相关材料串连起来。当材料采集完成,材料的梳理分类就绪,这个“预设”可能就变成了清楚而具体的切入点。还是以黄海涛的论文为例。黄海涛的选题是评论白先勇的小说,着重讨论的是白先勇如何将心灵的痛楚“转变”为文字的问题。通过有关的文献探讨,作者对问题展开的背景了然于胸:白先勇受过正规的西学教育,本人是台湾60年代现代派文学的领军人物,但他的创作却继承了古典文学传统“感时伤国”的文学母题;在创作方法上他一方面对西方现代派小说理论有比较精深的研究,另一方面又受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典小说的深厚滋养。而对于白先勇小说“将传统融入现代”的特色,黄海涛了解到国内的研究多集中在作品的主题及现代因素等方面。于是,他选择运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由形式方面——白先勇小说叙事——进入问题,以着重讨论白先勇如何将心灵的痛楚“转变”为文字的。继而,论文作者进一步检视了选题、材料、研究角度、研究方法,认定在这些方面确有新意,又在对材料的研读和提炼中形成进一步论点,具体以《游园惊梦》为例,对白先勇小说叙事中的传统因素进行研究,从技巧层面探讨白先勇小说“将传统融入现代”的特色,以说明这一特色对于重新认识中国文学传统的重要意义。最后,论文从选题、材料、研究角度、研究方法、论点都获得了新意。
学科论文是需要有创见的,初学者常苦恼提炼不出新见解,常会发现自己原有的一点感受和想法,早已被人谈过,如果要谈,自己还达不到别人谈的境界。其实,初学者没有创见的情况也属正常。如果是写学年论文,能尝试着“把别人著述中所有最能解决自己这篇论文主题的精彩意见,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挑选抉择出来,经过自己的构思,组织成一短小精悍的文章,也是有价值的,也达到了学习和锻炼的目的。因为原来那些精华,散见在很多文章中,你能把它挑出来,就要有眼光;把它们组织在一起,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方法和能力”。这一阶段可以当作论文写作的“描红”,而作为毕业论文就不能再是描摹,而要求有创见了。四川大学教授王世德认为,“只要真正刻苦钻研,在整理集中前人正确意见中,也不会毫无不同的想法。通常有三种情况:(一)同意别人的论点,但自己有独特的感受,可从新的角度补充新的理由,丰富别人的论点;(二)有不同意处,可以展开讨论,说明自己理由。(批评别人论点,必须注意忠实引用原文,展开科学论证,而不应仅仅宣判别人不对,扣个帽子,或随便说点感想,不予科学论证);(三)别人没有讲到的新领域新看法,即使是受了别人的启发,承接了别人某一论点而取得的发展,也是自己的创见,只要言之有理,就可提出商榷。”8我们只要三者居其一,就能改变论文缺乏主体性,“照着讲”、“别人说”的局面。
当然,创见的形成涉及到许多主观方面的因素,如个人智慧、知识基础、研究方法、治学态度等,论文作者应注意培养好奇心与探索兴趣,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从不同视角去思考问题,树立“推进性”的研究态度,坚持发展性研究,参与争鸣性研究,就一定会有自己的学术创见。
注释:
1王力《谈谈写论文》,王力 朱光潜等著《怎样写学术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2同上,第60页。
3论文入选张舜徽主编《大学生毕业论文选评·语言文学专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4论文入选温儒敏主编的《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毕光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新解》,《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二期,第109页。
6陆耀东:《邵洵美诗的再评价》,《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五期,第70页。
7黄海涛:《试论白先勇小说叙事——以<游园惊梦>为例》,温儒敏主编《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王世德:《怎样写毕业论文和学年论文》,王力、朱光潜《怎样写学术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9-30页。
普丽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