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根据近两年官方统计的大学生就业数字来看,外语专业人才的就业难度加大,就业形势严峻。这种严峻的形势要求各高等学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一些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也对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外语专业应用型人才提出了建议。我们应该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制定有特色的外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的、应用型的外语专业人才。
关键词:培养方案 应用型 复合型 教学改革 专业设置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信息化、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必将持续上升。这种需求不仅仅是在数量上,更主要地是在质量上。“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对于这样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必须有理性的认识,及时地转变思想,进行市场调研,制定出科学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首先我们应该了解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一.一些高校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理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从总体上看,过去多年来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滞后于形势的发展,所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其实早在十几年前,这种人才规格和社会需求的不适合已经渐渐显露出来。只是我们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三个融合:把迅猛发展的、综合性越来越强的现代科学技术及手段融进外语教学;把与时代同步发展的人文学科融进外语教学;把市场经济以及地方和区域未来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因素融入外语教学。必须改变过去专业口径狭窄、人文教育薄弱、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老套等多种问题。
(二)专业设置陈旧。比如,全国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所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将英语专业课程应分为三大块:语言技能课;语言知识课;相关知识课。实际就是要求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掌握三种核心能力。但是,社会发展决定了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作为学科基础的课程设置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些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或滞后的问题。
(三)一些教师还不能与时俱进,未能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学方法死板。一些
高校外语专业缺乏教学改革的紧迫感。由于高校外语专业大多沿袭原师范类学校和地方培养特色的传统,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主要是针对外语教师和专门翻译人才的打造,而这些都只注重于外语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未能有效组合。许多高校已经购置了先进的硬件设施,开始了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但是还没有充分发挥电化教学、计算机及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实践水平等未能达到要求。
二.抓住关键环节,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外语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一)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
在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形势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经贸、外交、旅游、教育、法律等专业与外语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出发,重新审定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建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出发,重新规划和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基础阶段,要抓好听、说、读、译、写基础能力的培养,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高级学习阶段,在继续注重语言基础训练的基础上,应加强应用方向类的课程建设,应选择“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开设与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所从事的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应用知识课程,如外事、经贸、旅游、计算机、教育、法律等;并将此类专业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注重实践的环节,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增设中国文化及中国国情知识课程,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学校要促进任课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使用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从传统的“教师中心”转移到“学生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停留在理念上,要让这种观念进课本,进课堂,揉入到每个教学环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转变“照本宣科”、“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
学校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好外教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讲母语者,接受外语环境和文化的熏陶。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走出课堂,在语言运用中学习外语。而外语教师则要起到纽带、指导、监督、检查的作用,真正把教师为主体变为学生为主体。
(三)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以科学的形成性评价代替传统的终结性评价。
在考核内容上,评价应该倾向于实践中的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这包括综合素质和该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例如,在技能考核上,结合教学要求,确定技能考核内容。在评价方法上,也要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笔试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基础课程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专业课程部分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考试这个指挥棒的作用,检测教学,指导教学,培养学生注重能力培养。
(四)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外语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贵在启发引导,应尽可能地采用录音、多媒体、计算机、录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外活动要精心指导,使其成为学生学习、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尝试引入实践性课程。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因而给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及时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机关、学校、律师事物所、旅行社、外贸公司进行社会实践(时间一般在周末和每年的寒暑假)。学校、学生本人和各实践单位应签订培养合同,以确保实践的质量。实践单位每半年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表现做出公正的评价,并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
我们必须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束缚,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和教学评价相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国外与国内相结合。在保持英语优势的前提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出符合社会市场需要的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对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英语专业应及时调整其教学目标及发现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使自身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吻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才能增强学生们的自身生存能力,才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龚敏,傅成华.地方高校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探索[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2.
[2]孙如凤,《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评估机制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期.
[3]何雅媚,《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104-106.
[4]韩苏,《21世纪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3, (3).
[5]郑晓梅,《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10月.
刘永安,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外语教学;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