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3期 ID: 154933

[ 蒋兴勇 文选 ]   

高考散文阅读题失分原因及相关对策

◇ 蒋兴勇

   内容摘要:散文阅读及其鉴赏是语文高考分量很大的一块,本文从高考要求和选文原则等方面对散文阅读题进行分析总结,对失分原因做全面的研究,针对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有效阅读与备考。
   关键词:高考散文阅读 失分原因 对策
   作为高考试题中分量较大的一块,散文阅读在全国卷中一般占22分,题型为四道主观题,按照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规律设题。照大部分人的想法,我们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学大致分为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每天都在讲着课文,分析着每篇课文内容、写作技巧与情感主旨等,学生做散文阅读题的难度应该不大,高考时此题的分差也不会太大,可事实上,高考散文题在得分上往往让学生拉开很大的差距。笔者结合高考现状,就失分原因与应对措施方面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失分原因
   1.不能深入理解文本,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差。
   由于高考时间的限制,有许多同学在做现代文主观性试题时,往往是粗略看一遍,根本没有细读,匆匆扫一眼题目,就仓促答题,导致理解不透,审题不清,不明题意,答题不慎而失误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而失误最多的往往是遗漏.如2008全国1卷中第14题的答案,在“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这两点中,接近一半的人只答到一点,自然也就失去了一半的分。不重视文本的理解,放弃了理解一篇文章的根本,自然不能深刻准确的理解,也就自然不能准确全面地答题了。
   2.缺少正确的答题方法,没有清晰的答题思路
   读懂文本之后,认真审题是答对答好的又一个重要步骤。相当部分考生不能抓住题目中的提示性的关键词语,从而导致答案信马由缰,随心所欲。还是2008全国1卷第14题明明考查的是对关键词的理解,有的同学一个劲地答起了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犯了最低级的错误,失去了最不应该失去的分。在对深层次问题的考查中,由于考生思路较狭窄,生活经验不足,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强,也容易失分。
   另外,有些同学不会按分给点,不会先总后分,答题思路紊乱,想到哪写到哪,阅卷老师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得分低自然也就难免了。比如2008全国1卷第15题的两道小题,我们在做答的时候就应该先联系上下文解释整个句子的深层含义,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及寄寓的作者的主观情感。很多学生就只有解释,没有分析。再如第17题问“光和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几乎所有考生都能答到前半部分“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可是后半部分分别对“光”和“影”的分析就基本没有了,扣分成为必然。
   3.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鉴赏评价的能力较低。
   由于思维的缺乏,导致考生不能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理清作者的抒情脉络,所以在鉴赏评价时举步维艰,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自然就不好。如2008全国1卷第17题最后一问问的是“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如果对文章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不知道整篇文章先写昔日的马缨花,再写今天的马缨花,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阴森凄苦”中给人生气,一个“光天朗日”下给人力量,就体悟不到“赞美”的主题,领会不到“珍惜”“热爱”的情感。因此,很多考生在答这道题时总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刻全面。
   4.概括能力差,不能准确表达。
   筛选后缺少必要的整合,有时甚至照抄原文中大段的文字来做答,这样也会导致内容要点的遗漏,体现不出高三学生应有的思维能力。阅读主观题的检测,不仅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是考查其表达能力。有的考生能读懂文章,有独特的见解,有与众不同的观点,但却不会表达,不能用通顺、简洁的文字全面、准确、鲜明的答题,答题语言不够通顺、简明、准确、得体。
   5.习惯不良,发挥不当。
   考生除了能力、知识、技能、技巧和心态以外,良好的答题习惯也不可忽视,学生经常在考试以后,才知道自己的许多缺点,出现错误,不少学生不注意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从而造成过失性失分,如有的同学答题喜欢不经思考就轻率落笔,等到发现不对以后再划掉重写,严重影响卷面整洁。另外如慌张、遗忘、动作慢、思维短路等也会对一些考生造成很大的影响,最后的结果就是往往会做的题做错了。所以这样的同学更应该在考试前想出相应对策,针对自身个性特点,扬长避短,以避免考试中出现大的失误。
   二.应对措施
   1、遵循阅读规律,明确解题思路
   现代文的设置,强调整体阅读,是一个由总到分、由分而总或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所以在具体的训练和解题时,要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弄清线索,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进而明确解题规律。通常读文章要读三遍,开始速读,整体感知,了解大概内容,归纳主题;再带着问题去读,结合主观题的要求,对照原文并深入分析,筛选材料中的信息;第三步,浏览全文,落笔答题。最后,检测答题结果。这样主旨清楚了,局部就明白了,思路弄清楚了,才知道每段、每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特别要提示广大的考生,主观性试题的答题虽然比较灵活、开放,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读懂文章、抓住主题、紧扣文本、提炼要点,答案就在原文中。
   2、认真审准题干,揣摩命题意图。
   命题者命题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阅读是解题的核心,审题是提取信息的关键,揣摩命题意图是答题的一种技巧。答好题目,不仅仅表现在审视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审准题干上,只有看清题干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也才能正确答题。掌握审题方法,先要读出问题的显性信息,如“结合原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关键话语,其次,还要看出有的题干本身隐含着多方面的要求,必须挖掘出题干中隐含的信息,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做到通览全文,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否则,就会失分。怎样快速读懂题呢?建议大家“边看边划”,即看文章时在每句话里划那么一两个关键词,每段划一两个关键句,这样一篇文章看完后,文章的重点框架就会清楚显现,避免让人出现不知所云,如坠云里雾里的感觉;同样在看题干时,也要划出每道题题干中的一两个关键词,才能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当做题者思维与出题者思维准确连接时,答题自然就能一针见血了。
   3、掌握答题技巧,把握答题方法。
   明确了阅读方法,领会了内容主旨,审明了题意,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前提,要想准确答题,还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要领。
   首先,根据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技巧,找出答题的信息区域,筛选整合答题内容。命题者有的从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来命题,考生对所要概括的具体内容,一定要找准答题的信息区域,才能准确、全面地解答。
   其次,筛选内容准确、精炼。考生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紧扣题意,选好角度,选用恰当句式来回答。将文中已知信息重新组合,变换恰当的句式来重组。
   再次,我们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是观点看法。当然,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要领会选文的主旨,理解题目提供的相关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辩证地分析并准确地表述自己内心的感受。
   4、加强表达训练,力求规范表述。
   高考考阅读题型为主观题,因此,表达能力的优劣已经成为决定得分高低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答题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答题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顺畅、准确;第二,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第三,表达富于美感,有感染力。
   卷面的整洁情况也会影响到得分的高低,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工整规范书写的好习惯,可以采用打草稿的方法,达到准确、精练的标准。一定要注意掌握答题规范,用语力求不枝不蔓,简明正确。
   年年讲阅读,月月讲阅读,周周讲阅读,天天讲阅读,可我们的学生一做起阅读题时却常常彷徨苦恼,纰漏百出,这其中自然有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方面的原因,但我个人认为教师思考研究不够,对学生缺乏准确有效的指导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身为教师,愿我们透过现象,理解本质,注重平时的指导与训练,重视规律的总结与应用,师生一起努力,让散文阅读这个板块不再成为学生的拦路虎!
  
   蒋兴勇,新疆建设兵团二中教师。

高考散文阅读题失分原因及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