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实际情况;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明显地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是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行为。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和控制等。从宏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失真可能引起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二是损害各方利益,导致企业亏损。会计信息失真不仅是一种表现,其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从一项虚假的购销经济业务分析,若账面价值大于实际价值,其中只能包含有不正当的购销行为,使有关人员获得好处。三是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问题,如会计票据造假,乱摊成本,搞“两套账”隐瞒收入,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这些行为使这些小集团甚至个人侵占集体利益,企业经营决策失误,企业亏损倒闭,职工待岗或者失业,从而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企业秩序混乱。四是助长腐败之风,影响国家政治安定。会计的职能不仅仅是被动地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它还是国家监督、调控企业及企业所有者控制经营者的一种手段。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既有会计法规、政策、理论及企业管理体制等的不完善,也有会计人员及单位领导的责任。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部监控失效。会计信息源头是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如果对源头的监控出了问题,那么企业所反映的信息就不真实。内部监督机制主要是通过履行各种规定以及人员间的相互制约,只有各种经济活动得到相应的监控,才能避免信息传递的失真。然而,企业的传统运作模式使得内部监督失效或者部分失效。其次,外界压力和利益驱动是形成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原因。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单位负责人对他们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有了这种天然的从属关系,会计人员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还有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是形成虚假会计信息的另一重要原因。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造成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削弱了企业自我约束能力。以及会计职业道德的失律。会计职业道德向会计人员提出了不偏不倚、心智诚实和超脱利益冲突的道德要求,也就是说要客观公正地对待相关利益各方,客观公正地传达会计信息,客观、公正构成为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责任。
三.会计信息失真改进的对策
改善法律环境,协调会计法规。应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会计法规体系,明确会计监管的主体、监管对象及其监管范围,为更好地全面监管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并完善以政府监督为主、民间监督为辅的会计监管模式。我国的会计监管模式要以政府会计监管为主导,民间监管为纽带,公司自我监管和遵守市场经济法则相结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空间立体网络会计监管体系。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会计职业的特性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严格确定具备哪些条件才有资格从事财会工作,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担任总会计师。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在坚持目前专业资格“考评”结合制度的基础上,应该相应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重视学历因素在“考评”中的作用。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
改善外部环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是某些行为人特别是企业领导人的蓄意造假,而其根源又在于企业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利益冲突,以及对企业受托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因此,要想从制度上杜绝虚假信息产生,确保会计产品质量管理的有效运行,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吴海宽,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