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3期 ID: 155008

[ 王占国 文选 ]   

主体性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 王占国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探究和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笔者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一.展示问题,创设情境
   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也能让被动的知识学习转变为主动的知识获取的过程。在现行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学作品都是非常优秀的阅读材料,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让学生去感知教材内容,掌握阅读技巧,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不仅掌握课本的知识,还要涉及一些课外的知识。
   语文课堂是一个不断设问,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的课堂中习惯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既不容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创设一些生动的情境,那么学习效果会非常地好。
   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现在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动画,模拟情境等来形成问题情境,同样可以通过创新教学过程来创设情境等。
   二.精心指导,自主探究
   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真正地推行素质教育,从发展性的要求看,语文课堂不仅仅应该让学生学会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即教育学上习惯是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课堂更侧重学生的“会学”,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备解决问题的各项能力。
   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在先进的教学手段,融声像等多方面的媒介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增强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也,去感悟生活,去获取认知。例如笔者在讲授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一文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一些星空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结合如何优美的画面和动人的旋律,作者将视角定格在画布上,作者的想象喷薄而出,用他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对于作者的想象,你有哪些体会呢?学生会根据教师的引导,去联想星空,说星空像眼睛,像湖面的波痕,像泪珠,像烟火等等,学生的想象力在此刻被很好的调动起来。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相似的生活体验,也激发了学生无限的遐想和探究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水到渠成地形成了。原本有些抽象的内容,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到一幅全景面貌,学生也较为清晰地体验到全诗展现的美丽、澄净、幸福、美满的生活画卷。通过这样的学习也让学生体会到,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入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获取认知,原来是这样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从而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
   三.授之方法,创造条件
   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的课堂,也是都能充分调动学生能力的课堂。对于不能的作品题材,也有采用不能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解诗歌《沁园春·长沙》一文时,笔者可以结合生活的实际,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秋天,也可以采用资料收集的方法,去感悟秋天。笔者把这样的学习方式定义为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具体操作起来,可以分为:说一说、想一想、看一看、写一写、找一找等不同的方面。
   说一说指的是,让学生自己去亲自说说他们心目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然后结合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悟再去感受作者提到的秋天的影像。而写一写呢,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文章,虽然大家经历的秋天也许是同一个地区的秋天,但是大家的感悟却各不相同。找一找是让学生自己收集关于秋天的句子、文章等,然后分享给大家。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个性的彰显。因此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核心,通过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愉悦,从而促使学生精神境界、个性品德、语文水准得到完整的提升”。
  
   王占国,教师,现居河北香河。

主体性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