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同年12月24日,教育部网站公布《教育部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规章的决定》,取消了《小学管理规程》中,可向非本地户籍学生收取借读费的规定。据了解,在《小学管理规程》中的第十二条,原本的条文内容为“小学对因故在非户籍所在地申请就学的学生,经有关部门审核符合条件的,可准其借读,并可按有关规定收取借读费”。删除“可按有关规定收取借读费”,让小学收借读费没有了相关依据。(《教育部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规章的决定》http://baike.baidu.com/view/4967002.htm)
前后出台的这两项政策不无关系,在此,我从“借读费”入手,分析二者间的联系。
一.借读费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出台的有关文件中并没有对借读费进行明确的界定。有研究者将借读费描述为:“借读费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因家庭等客观原因,需到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按照居住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缴纳的费用。”(中国收费政策解读,中国教育报,2006(5))。在2009年前,借读费一直被列为物价局核准的一个规范性收费项目,允许学校收取。收费标准按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规定,各地的数量不等。多至每生每学期上千元,少至每生每学期一二百。
收取借读费在刚实施初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少问题,诸如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城市学生跨区域入学等问题。但最近几年,由借读费产生的教育问题愈来愈多,专家学者对借读费的批判日益强烈,认为受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尤其是义务教育,在接受义务教育时,人人平等,不应区别对待而把无经济能力交借读费的流动儿童拒之学校门外。另外,由借读费产生了相应的“择校热”,家长更愿意多花一点钱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而收取了借读费的学校,教师福利待遇更好,这样优质师资、生源和优质教育资源都向好学校集中,使得强校更强,弱校更弱,不利于我国宏观上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以,借读费就成为众矢之的,取消借读费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性。
二.借读费的取消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借读费的产生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相比,教育水平明显要高很多。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好,工资水平相对较高,人口众多,学校众多,因而,教育资源占用的也相对较多。欠发达地区则相反。这种状况,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
借读费的问题,体现的正是这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本身也是教育不均衡发展的产物。教育在满足了量的需求后,更追求质的提高。重点和普通,城市和乡村,虽不是对立的两极,不过,发展的不均衡却是存在的事实。为什么很多学生要跨省跨地区去读书?为什么家长要千方百计让孩子进重点学校?为什么择校风屡禁不止?就是因为某些地方学校好,学校好就意味着师资、校舍、条件等方面质量高,这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占有。但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少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借读费于是便应运而生。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取消借读费
什么是教育均衡?大部分学者认为,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之间的问题,主要涉及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保障和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很多学者强调了教育均衡涉及到受教育群体间,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结合《纲要》的相关精神,我们也可以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解为“保障全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从近十几年来看,“借读费”已经成了妨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原因在于,“借读费”人为制造了义务教育的不平等,把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的孩子,排斥在优质教育资源之外,从而造成了义务教育群体间的发展不均衡。
另外随着借读费的收取,其产生的后果是:少数重点学校,以巨量的借读费为依托,以惊人的速度扩张,而多数普通学校根本招不满学生,规模不断缩小,甚至停办,使得强校更强,弱校更弱,造成了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发展不均衡。因此,若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取消借读费。
3、从长远看,借读费的取消有助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借读费的取消大大减轻了流动儿童家长供孩子读书的压力。按照武汉2007年借读费的收费标准:小学:200元~400元,初中:300元~600元,每生每学期。那么借读费取消后,意味着那些户口不在当地的小学生小学期间至少省下2400元,初中生则至少省下3600元。这就大大减轻了家长的压力。
其次,借读费的取消打破了城乡户口制度的二元化结构壁垒,让流动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起点公平成为可能,保障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我国原有的户籍制度使得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既无法享受户籍所在地为其提供的教育经费,也享受不到流入地区的教育经费。流动儿童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就必须交一定的借读费,但是,一般流动家庭的收入很少,从而可能导致一些流动儿童无法接受义务教育,这就使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起点不公平。取消借读费后,保障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起点公平,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取消借读费后,应处理好以下问题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取消借读费后,其相应的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借读可能更难,择校费、赞助费的上涨等等。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来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1、协调好不同受教育主体间的利益关系
作为流入地区的大城市,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原来只是供本地的学生享受,当借读费取消后,越来越多的农村或外地学生来“抢占”这种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当学生总数上升,生均所占有的教育资源就相对的减少,或是,原本很容易进的好学校,现在却变得很难进。这样难免损害了本地学生的利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在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能保证本地学生的利益。
2、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有些人担忧,取消借读费,优质教育资源会不会离草根阶层越来越远?如果说以前收取借读费,还可以“挤”进好学校的话,那么,借读费的取消则可能把这一种可能也取消了。借读费的收取,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进入好学校的一种途径。而今好学校不收取借读费,就等于把外地学生拒之门外了。很多家长开始担心:如果公开的、被允许的可能性道路被完全封闭,上好学校就只得靠“关系”,但毕竟大多数人没有这种“关系”,那么送孩子进好学校就成了一大难题。家长的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政府应该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3、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保障
借读费取消了,那些打着“借读”旗号的择校费、赞助费能就此绝迹吗?义务教育借读费不收了,会不会收其他名目的费用?义务教育借读费本来就是由于流动人口的子女跨地区借读,占据当地教学资源而收取的费用。但是,这种政策在很多城市却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解决严重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方式。很多学校正是通过收取借读费的方式,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合理化。有专业人士认为,禁收借读费,或许会引发更大的择校热。而且并不能保证收费不以其他“捐资助学”的名目出现,那样费用可能会更大。这也是人们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如果政府的这项政策执行不力,那么,借读费的取消只能成为一纸空文。我觉得,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政府应该深入挖掘借读费背后的利益集团,同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保障。
人们对借读费取消能否真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是有很多担忧,除了上述提到的三点,还有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办学质量可能下降;借读费的取消增加了人们对优质学校的需求,择校可能更热等。
这些问题需要在各地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更可行的经验,从而推动更高层面的政策细则出台。当然,借读费的取消只是第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而道远。我觉得,最根本的两点是:第一,政府增加投入,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第二,要深挖借读费背后的利益集团。
参考文献:
[1]周序:《关于借读费研究的文献综述》,《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9期。
[2]《中国收费政策解读》,《中国教育报》,2006年5月23日。
[3]黄明光:《取消“农民工”子女借读费的户籍制度改革视角》,《温州师范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叶咏:《从“借读费”的取消看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起点公平》,《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6期。
[5]《教育部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规章的决定》http://baike.baidu.com/view/49
67002.htm
张河森,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