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语文作业的设计。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作为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语文作业该实现质的转变。
关键词:语文作业设计 作业布置 作业批改 有效性
对于中学生来说,课堂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培养新能力的主阵地,而课外就是学生学习的自留地。教育部提出中小学要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倡高效轻负,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在仅有的45分钟内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此外,作为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也需精心设计。因为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素养。为此,本文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1、盲目随意性。教师没有很好的钻研教材,没有调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了作业而作业,毫无目的地布置作业,甚至随便照搬参考资料或上网不加选择的打印现成的试卷,有的连题型都不变,几年前老掉牙的题目还在用。根本没有认真的思考学生的现状,也没有考虑作业设计的目的。造成学生作业过重,过滥,水份多。各种辅导书、复习资料鱼龙混杂,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学生被搞得晕头转向,目标不明确,重点抓不住,难点没解决;且对每个学生来说难度不一,所以课后作业所用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有的来不及完成和消化,有的难度偏高,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影响了教学效率。
2、片面统一性。①老师在设计作业方面,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让学生“平等”地完成老师每天所布置的作业。这样,学习好的学生感觉“吃不饱”,水平一般的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困难的学生“吃不了”。②作业形式单一。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方式,不必限于书面作业,也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件制品。广义地说,在教学中教师随处引导学生设置问题,迫使学生为寻求答案而时时处于积极的思考之中,这也是无形的“作业”。但传统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没有其他形式。
3、批改单一性。作业评价单调,作业评语刻板教条化。从作业本检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的作业评价,只是一些简单的等次,诸如“优”、“良”、“中”“差”之类。有些作业虽然写了评语,但多数评语没有感染力,缺乏人情味。学生对这样的作业评价司空见惯,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不仁了。作业评价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很难想象在学生毫无反省意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独立面对社会,形成社会责任感!
二.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作为语文教师,我常常为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发愁。学生对布置的作业怨声载道,总不满意。想到自己布置的作业,或拓展阅读,或片断写作,或课外积累……虽然也关注到了作业的分层,也注意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表面上似乎能够凸显新课程的理念,但本质上却缺乏有效性。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规范、科学、有效的语文作业设计应当成为语文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命题。
(一)作业布置的优化。
第一,能激化学生的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爱好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学的实践也证实: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然而有些语文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形成了一个一成不变的脱离实际的无趣模式,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形式新奇、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定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如读了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后,可让学生根据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等因素合理想象作文并加以交流。
第二、因材施教,突出层次性。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设计和布置作业也应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第三、题型多样,具有选择性。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读写训练量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且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所以,作业的形式应不拘一格,灵活务实地处理学与练的关系,力避单调重复,形式上以多样化的题型、多角度的考察,与听、说、读、写、演、画等训练形式全面结合起来,各项并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多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还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教师可设计如下几个类型的开放性作业。①想象性作业。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如读了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后,可让学生根据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等因素合理想象作文并加以交流。再如学了俄国的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之后,可让学生通过合理地充分地想象,续写一个“警官奥楚蔑洛夫路上偶遇将军的哥哥”的场景,更淋漓尽致地表现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媚上欺下、阿谀奉承的性格,增强、提高学生的文本体验与解读能力。②专题搜集性作业。专题搜集就是指围绕某一专题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广泛涉猎,收集整理信息,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真筛选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物化形式,表达、传递信息。它是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体现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例如教学《看云识天气》等课文前,布置学生搜集同课文有关的图片、影像、文章等资料,教学时结合资料理解文章内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搜索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做好读书笔记,积累祖国丰富的语言材料。③自主性作业。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因而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现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因此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自主型作业,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精神。
(二)作业批改的有效性。
作业能够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业批改是老师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检查。那么应该怎样做到作业批改的有效性呢?
1、师生共批。教师把一份学生作业在投影上放映出,然后师生共同批改。如一些概念的判断题,可先让学生析题后判断正误,然后师生共同对某一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在批改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是引导和参与,允许他们保留意见。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大大提高了作业批改效率和再次作业的正确率。
2、组内互批。有些作业可以采用小组互相批改法,即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老师汇报。
3、当堂面批。为了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差异,批改作业当堂当面进行,因人而异。作业做得较好的,教师应给予表扬,指出其优点,要求继续发扬;对于作业错误较多的后进生不要讽刺挖苦,应该给予关心爱护,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其掌握正确的改正方法;对做作业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学生,应在批评教育的基础上,做耐心的工作,使他们改正不良习惯。
语文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爱好,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外作业观亟需转变,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奇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要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
范文杰,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