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年第3期 ID: 154923

[ 伍桂蓉 文选 ]   

李白游仙诗歌中的道教文化意蕴

◇ 伍桂蓉

   内容摘要:李白游仙诗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表现出明显受道教文化影响的痕迹,道教富有的幻想色彩给其插上了想象翅膀,道教“人生如梦”的教义使其具有梦幻的神奇,道教所追求的远离尘世、好山乐水的人生观使游仙诗更具意境美。
   关键词:道教文化 李白游仙诗 道教情怀 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杰出的大诗人李白,是位道教的狂热信仰者,他曾受道箓为俗家弟子,与道士的交往亦非常密切。李白游仙诗歌,不但在内容上与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艺术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受道教文化影响的痕迹。
   一.李白游仙诗的道教文化情怀
   李白游仙诗文化意义有多层:青年李白的游仙诗中的仙道思想夹裹着儒家的进取精神;中年“赐金还山”后的游仙诗包含了对现实不公、政治黑暗的抗争意识;晚年游仙诗有追求生命永存的心理。
   1、青年李白的游仙诗中的仙道思想夹裹着进取精神
   葛兆光说:“如果说儒家学说主要使中国古典文学强调社会功能而充满了理性的色彩,佛教主要使中国古典文学具有了缜密的肌理与空灵的气象的话,那么道教则主要是使中国古典文学保存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瑰丽的内容。”
   李白游仙诗《西上莲花山》(古风第十九)很能说明问题,诗歌是这样写的:“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此诗写于安史叛军攻陷长安之后,首先描绘了一个神奇美妙的神仙世界:“我”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山时,远远就看见了明星仙女,她纤纤玉手拿着粉红的芙蓉,穿着云霓样的衣裙,拖着宽大的彩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她热情地邀请“我”到华山的云台峰,拜见仙人卫叔卿。卫叔卿欣然带着“我”要飞向仙宫去。瞧,这是多么快意的神仙世界!高蹈尘外,洁净美好,令人神往。诗歌写到这里,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正当“我”跟着卫叔卿恍恍惚惚地飞向太空的时候,“我”俯视人间,看到洛阳一带正被叛军肆虐蹂躏,生灵涂炭,血流遍野,而那些豺狼虎豹一般的安史叛军正趾高气扬,把持朝政。诗歌写到这里,就煞尾了,给读者留下了思索想象的空间。综合全诗来看,诗人意在将美好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叛乱者的无比憎恶,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对整个豺狼当道,人民遭殃的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显然,诗歌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此外,还须注意的是,拜见仙人卫叔卿,这也是深有用意的。据《神仙传》载,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白鹿去见汉武帝,以为皇帝好道,见之必加优礼。但汉武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这里暗暗关合着李白自己的遭遇。天宝初年,诗人不也是怀着匡世济民的宏图进入帝阙的吗?而终未为玄宗所重用,三年后遭谗离京。可以想象李白的飘逸高举之中颇有几分志士不遇的悲愤。
   2、中年“赐金还山”后的游仙诗饱含抗争意识
   历代以来,人们用“仙”来形容诗人李白的形象,称他为“诗仙”。与他同时代的了解他的人更是这样评价他。“四明狂客”贺知章称他为“天上谪仙人”,杜甫称他为“斗酒诗百篇”的“酒中仙”,当时在天台山修道的隐士司马承桢也称他“有仙风道骨”,更有人说他是天上的“太白星”托生,这些说法体现了李白超凡脱俗、放荡不羁的飘逸情怀和洒脱气质。对“谪仙人”这个称呼李白显然很喜欢,他也自称“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认为自己本来就不同于世俗之人,是被贬下凡的的神仙,而且他留下的大量游仙诗也表明了他的出世思想。那么李白真的热衷于求仙得道吗?“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诗中表达了诗人独善与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痛切心情。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远远看见了明星仙女。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飞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美丽的玉女邀请李白来到华山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据《神仙传》载,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白鹿去见汉武帝,以为皇帝好道,见之必加优礼。但皇帝仅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这里借卫叔卿的故事暗含着李白自己三年长安生活的遭遇。)正当诗人恍惚间与卫叔卿一同翱游于太空之上的时候,他低头看到了被胡兵占据的洛阳。
   3、晚年游仙诗歌的梦幻色彩
   “人生如梦”的教义使李白游仙诗充满浓郁的梦幻色彩。自从道教的祖师之一庄子在《齐物论》中喟叹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以来,道家的“人生如梦”观点便积淀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道教讲求“羽化登仙”,其从凡人到仙境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便是“化”的过程,而道教在这一重要的环节往往利用了“梦”的启悟作用。主人公由“梦”感悟到人生的虚幻,从而悟道求仙,逃离红尘,步入仙境。“人生如梦”即是将人生短暂的现实与虚幻的梦境二者的相似性的联接,正所谓庄子所说的“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庄子认为梦对做梦者来说是真实的,梦醒也可使他大悟。其实,人生的宠辱、得意与失望、青春的易逝,都与瞬息变幻的梦有着非常相似之处,从而就构成了“人生如梦”“梦似人生”的虚幻类比,它实际的意义是否定现实人世名利对人的羁绊而达到精神的超脱与逍遥。这一思想作为道家文化很重要的内容已积淀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也为道教所吸收,作为劝化世人的主要说教。
   在李白游仙诗中,弥漫着浓郁的“人生如梦”的虚幻情绪,仙人度脱凡人成仙时启发他们对现实人生的反思、领悟大道的神奇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梦。
   二.道教影响下的李白游仙诗歌艺术特点
   1、道教富有的幻想精神给李白游仙诗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李白游仙诗的特点之一是仙化山水,幻化想象,营造空灵缥缈的境界,表达诗人对仙道生活的景仰和追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推《游泰山六首》,这六首诗,几乎每一首都有神仙境界的描写。第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诗人登上泰山,极目远眺,可以望见仙山蓬莱和瀛洲,似有若无,时隐时现;也可以想象得到金碧辉煌,光芒四射的金银台阁。忽然间,一声长啸,天门大开,万里清风,扑面而来。这时,有四五个仙女从九天之上飘下来,她们彩带飘拂,舞袖生风,美目流盼,笑逐颜开,纤纤玉手给我递上盛满琼浆玉液的酒杯。艳姿丽容和芳香美酒一样令人心醉。看,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第二首写他遇到“方瞳”的“羽人”(即仙人,传说八百岁的眼珠呈方形),那老仙人送给他一种“鸟迹书”,即文字非常古老难懂的仙书。第四首写他登上日观峰时所见到的奇境以后,结尾写道:“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第五首结尾写道:“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安期,仙人。玉液,道家烧炼的所谓仙液。)诸如此类的诗作,通过想象和联想,把神仙世界描绘得神奇美妙,光彩夺目,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实际上非常吻合诗人崇道信神,寻仙访道的心理。
   2、远离红尘,怡情山水,神化仙境,使李白游仙诗具有意境美
   意境一词,在中国诗论中是一个非常被重视的词,也是对诗作出很高评价的一个美学范畴,一般指的是作家主观的意、情和作家所描写的客体的境、景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艺术家的主体性与表现的真正的客体性这两方面的统一”。上乘的诗歌都是要求“思与境偕”,“情景交融”,还要有“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意蕴。“意境”实际上表现出我国文艺所追求的一种审美追求,它要求作家把自己主观的思想、情感借助客观的景色来表现,并要给人留下联想的空间。这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带有我们民族特质的审美理论。
   “意境”说实际上明显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老庄。朱光潜先生就说:“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于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只是美在已表现的部分,尤其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
   李白游仙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一个描绘仙境的片断很典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电闪雷鸣之际,地崩山裂之时,石门中开,一个辉煌灿烂的洞天福地出现在诗人面前。诗人置身其中,与群仙联欢,与神灵默会,忘却了世俗的名僵利锁、诡诈心机,褪尽了人间的污秽浊臭、私心杂念,尽情享受人间没有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才是诗人身心愉悦的最高境界啊。在人间活得很累很苦而且倍受压抑的李白终于在虚无缥缈的仙界找到了解放自我,张扬个性的空间。
  
   伍桂蓉,女,湖南女子学院文学与传媒系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学、文学文化学。

李白游仙诗歌中的道教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