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育应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实施与传统语文教学相异的动态教学。以当代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学习期待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构建大学语文动态学习体系具有重要的当下意义。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课堂内外互动、构建动态学习资源,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 学习期待 动态学习体系
一.探索缘起
1、重建大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大学语文”是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从1978年恢复大学语文至今,学界从未停止过对它的争论。大学语文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边缘化的尴尬状态是不争的事实。
长期以来,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今高校,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很难给学生传授鲜活而精深的知识,同时,又很难跟学生交流、对话,最终使大学语文演绎成“高四语文”,令学生兴趣索然。因此,重建大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势在必行。大学语文课首先要使学生“从中学时代压的透不过气来的应试教育的精神重负下解放出来,以一种轻松、愉快、从容、洒脱的心态来学习。”[1]
2、现存静态教学的种种弊端
传统的教学往往过度夸大教师的作用,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尽情投入,而不理会学生的反应和要求,严重忽视了学生与教师的心灵互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操纵独揽是众所周知的,而且也是教师们最习惯沿用的。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教”与“学”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它们之间应该奏出和谐的音符,这样学生才会乐听、乐学、乐得。
3、大学语文课的终极性意义所在
陈洪曾这样说到:“我们现在得大学语文教育死的东西太多,活的东西太少,甚至把古文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变成死的东西,这是一种悲哀。”[2]其实,这种现状非常值得我们反思。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没有得到重视,更忽略了这门课的终极性意义所在。大学生应当从这门课程中获得终生受用的东西,比如这段时间积累下的精神财富、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健全的人生观等等。这些都不是死的东西,也不是死的教学方法所能授予的。
二.课堂调查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了解他们的学习期待就十分必要了。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这批学生有他们的独特性,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更具有自主意识,由于网络等现代媒体的普及,他们的视野也比较开阔。为了充分了解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的学习期待,笔者在第一次课堂上对全班12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针对调查结果,采取了一些应对策略,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大学语文动态学习体系的构建。
1、文化修养层面
约有80%的同学在调查中表示希望通过大学语文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而且不只是停留在理解作品上。有同学说:“希望读到有趣的文化,让思想不庸俗,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可以从文章中总结出自己的感悟,指导人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期待有一位感情丰富的老师通过作品带领我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不同的人生。”“希望能够感受到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与老师畅游古今、畅游中外。”还有同学特别提出,“希望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相区别,没有太多硬性的要求,能丰满我们的思想,能够丰富文采,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可见,提高文化修养、文学素养是大学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学习期待,值得我们重视。当代大学生们能够从自身认识到提高文化修养、文学素养的重要,这也是件值得欣慰的事情。可以说,大学生们对大学语文课的期待值还是比较高的,如果大学语文课还像“高四语文”那样枯燥乏味,是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期待的。
2、知识层面
大约有80%的学生提出拓宽知识面的要求,有的说:“希望老师在语文课上为我们准备一些课外的好的文章,拓宽知识面,也体会到语文课并非局限于课本。”有的说:“希望老师介绍历史中的著名事件和人物事迹,讲名家小故事,讲作家的奇闻轶事,希望通过老师的讲解体味到作家的人格魅力。”还有同学提出,希望老师能讲解名著,对名著当中的人物进行评析,并表示非常喜欢《红楼梦》,为教材没有选里面的片段感到遗憾。由此可见,心智比较成熟的大学生已自觉地意识到拓宽知识面的重要性,并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大学语文课教师有责任以灵活的授课方式、丰富的知识内容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对他们给予引导。
3、课堂方式层面
通过调查可知,90后学生最难以忍受的就是枯燥,“希望语文课不要像以往高中授课一样,平淡枯燥,只是根据教材讲解。”“希望大学语文课不要有太多硬性的要求,比如背诵东西,其实我挺喜欢文学的。”而应“具有活跃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波,师生之间多一些互动”等,这些都是学生普遍的愿望。也同学生提出更高的期待,“希望语文课能够妙趣横生,充满活力,多姿多彩”。其实,这些都说明了学生们都期待老师能够以灵活的课堂方式把他们引入充满魅力无限的文学之门。
4、口语交际层面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对于语文的考试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所以,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口语交际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们虽然在第一个学期已经修过“教师口语”课(笔者所带的班是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但仍然有65%的学生提出“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希望可以用精确而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我要表达的意思”等学习期待。
在大学阶段,有意识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将起到重要帮助,因此,学生和老师都应该对此重视起来。
5、写作层面
尽管从小学起就开始写作文,可仍然有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满意,提出“通过大学语文课来提高写作水平”;也有学生表示出对写作的喜爱,“希望做一些练笔,能够使自己的文章更富有内涵。”写作是表达人生感悟和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然而,由于受课时的限制,这恰恰是大学语文教育中最易忽略的一部分,应该引起注意。
三.应对策略
针对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期待,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立足作品,多层次提高文学品味
文学教育,落到实处,必然离不开学习作品,学生们想要提高文学素养、文化内涵也必然要从读作品开始。对于作品学习,笔者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的:
(1)品读作品语言,感受文字魅力。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魅力,首先在于语言。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品味语言可以感受丰富的文化含蕴。
(2)赏文学智慧,感悟作品意蕴之美。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有时也不单单在于语言所表现的意思,而在于语言所暗示的东西,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内蕴,也引导学生谈自己对作品的感悟。
(3)赏人格魅力,感受人文精神。讲述作家生平、经历、思想、作品,向学生展示作家独特的人格魅力,并介绍推荐作家其他的作品。
2、构建动态的学习资源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采用传统文献、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图书馆图书相互配合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注重内容的趣味性,注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线索,使他们可以通过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图书馆图书获得更多、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3、以灵活的课堂方式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前自学,引导学生做独立思考,在课堂中多设置一些互动环节,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发言、课堂讨论中来,提高口语表达水平。除此之外,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每次课堂前5-10分钟,安排2名同学做课堂演讲,演讲内容包括:向同学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主要收获以及作者的相关资料等介绍给大家;对一些影视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身边的人和事,也可以进行表演,曲艺、小品、相声、评书等。
4、课堂内外互动提高写作水平
大学语文应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也存在相当的难度 一是因为课时少,二是在仅有的课时内,要讲解十余篇经典作品,课堂写作的可能性不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开辟了第二课堂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平时布置写作作业,选出好的作品发表在班级的公共博客上,利用网络平台相互交流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水平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学生的学习期待构建大学语文动态学习体系具有重要的当下意义。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课堂内外互动、构建动态学习资源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大学语文老师具有极高的期待。因而作为一名大学语文老师,应该怀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把大学语文课演绎得更加精彩,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和进步。
注释:
1.钱理群.我的教师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1.
2.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李红英,女,现就职于河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