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726

[ 金萍 文选 ]   

人文关怀视阈下的2010中国电影影像叙事

◇ 金萍

  摘 要:2010年,中国电影呈现出更为多元的发展态势。电影人的努力使得我国电影行业渐趋成熟与强大。题材千变万化,影像光怪陆离,国产影片逐渐显示出独特魅力,与国外影片分庭抗礼。无论是知名导演的商业大片,还是影坛新锐的温情文艺片,一种温暖而动容的人文关怀气息在影像间流动。面对全球性的西风东渐,中国电影以最诚挚的创作理念聚焦现实,以本土化的不断深化宣告自己最特别的存在。
  关键词:人文关怀 类型分析 本土化 民族化
  
  商业大片,都市情感片,小成本商业电影,文艺片,各种类型的影片都以专属的影像风格呈现迥异的视听感官刺激。经历过不懈探索与大胆尝试,中国电影不再贪婪地争新求奇,不再唯票房是从,而是将人文关怀作为影片创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以真切的情感打动观众,从而实现质朴真诚的影像回归。
  本文试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代表影片进行分析,探究2010年中国电影影像叙事中的人文关怀情感的渗透,从而折射出电影人创作理念的转变与探索。同时,以本土化的不断深化,来印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决胜法则。
  
  一、影片主题中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一般被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商业大片:人性的剖析与救赎
  创造6亿人民币票房神话、成功开辟暑期档的商业大片《唐山大地震》可谓是2010年最具话题性的一颗重磅炸弹,它冲击着观众的视听感官,震撼着观众的心灵与灵魂。在电影创作中,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国家所独有的文化资本,对其充分有效地运用,对于国内观众而言有着其他海外影片无法具有的吸引力和认同感,而对于外国观众,正好满足其在全球同质化的情形下对多元文化的渴望与好奇心理。
  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以个体之戏剧故事,展示并阐释着“幸存”的得失,再现并探讨着“重建”的悲喜,将人性深处的抽象存在,具化成影像符号推至幕前,自然事件本体退至身后,以小见大,引群体之情感共鸣。[1] 此作品无论从文本、影像还是推广宣传,都无不让市场和观众再次感受到冯小刚一以贯之的智慧和越发成熟的大家风范。
  震的不是城而是心,救的不是灾而是情。在王登与家人的亲情纠葛中,观众真切感受着瞬时灾难对亲历者漫长而沉重的影响,与故事当事人一起经历着精神情感的拯救与重建,以及那份让生命存下来,让心活下去的艰难与孤独。而这,也正是一个民族在历经磨难之后应有的冷静与理智、坚忍与顽强、反省与重生。在个体的戏剧故事中,群体的共性意识获得激发,无论是否身历灾难,都可以在银幕中找寻到自身情感的投映与牵绊。
  冯小刚摸准了观众的观影心理,他说:“我觉得两种关系可以抓住观众心理,一种是直面生活,淋漓尽致地把老百姓过日子的那点儿事给剥开,一层一层地剥开,这种一定会抓人,因为大家就像看到自己一样;还有一种是把人们的梦想用100多分钟的电影给实现一下,哪怕是超现实的。”这两种关系就是他自己总结的两个成功秘诀:人民性和传奇性。
  《唐山大地震》之所以能获得艺术上的震撼,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情感张力的收放自如,在情感的结合点上,选择了中国普通大众都有深切体验的亲情,在亲情叙述中,以苦情戏为由头,引导观众入戏。情感张力的形成与消解,给观众带来了文化认同与情感宣泄。[2]
  经历了视觉盛宴与喜剧的大荧幕尝试,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再次向纯真浪漫的爱情致敬,并折射出个体的爱情在混乱年代和残酷生活面前的无言与无奈。物欲横流、尔虞我诈,人们厌倦了现今社会人心不蛊的混浊空气;种种对于神圣爱情的亵渎,却成为人们默认的潜规则。高幸福指数,日益成为神经麻痹的现代人的渴望。张艺谋导演通过对爱情有意地纯洁化,达到了动情但不煽情的效果,令观众愿意相信那份纯美与圣洁。
  (二)小成本商业电影:承袭与转变
  《人在囧途》是一部典型的公路喜剧,没有正义与邪恶的对峙,只有一路上囧味十足的经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家是一个很特殊的概念。在这个注重家庭观念的东方国度,回家过年成为每一个中国人一年中的大事,通过各种方式在年三十前回到家是最幸福的事情。此时,回家和团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聚合,而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导演叶伟民看来,内地喜剧电影更注重写实。《人在囧途》走的正是现实主义喜剧路线,让观众笑过之余又倍感温情,颇多回味,“人间自有真情在”的良性主题渗透其中。而对人物角色之间的亲情、爱情,甚至婚外情的描写,都紧贴当下社会现实,还触及了“民工讨债”、“春运困难”、“贫困儿童”、“家庭危机”等时下最具时代感和生活味道的热点问题。
  有人做了这样的预测:到2010年,中国电影的综合收入可以达到250亿。要实现这个目标,有几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要在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语境中迅速推进,使之成为符合中国国情的主流电影。其中,小成本电影尤其是小成本商业电影如何定位、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一环。小成本商业电影完全可以借鉴和参考其他国家的类型片的模式并加以“中国式”的改造。小成本的商业电影,只要有助于吸引观众、抓住观众,任何元素、任何方法都可以用,关键是把握一个度。[3]
  (三)都市情感剧:欲望都市,危情拯救
  《无人驾驶》延续了张扬导演对爱情主题的关注与讨论,采用多线平行叙事的手法演绎了都市男女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融速度、力量、时尚于一体的《无人驾驶》,借助在大街小巷飞奔疾驰的汽车这一意象,暗示出都市人失控错位的精神状态,引导观众对当代社会系列问题进行深度反思。《无人驾驶》保持了观照普通大众人生、人性、人情的作风,张扬导演此番的影像尝试值得被尊重。
  剧中人物因一个撞车事件联系到一起,各种社会矛盾和情感冲突也初露端倪:中年危机、而立之年的感情困惑、九零后的爱情、传销风行等等,几乎囊括了时下都市人的生活现状。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生活的喜怒哀乐,都有属于自己年龄段的行为方式,人物关系通过剧情相互串联,并最终交织在一起,显得立体而真实,从而呈现出时尚而完整的中国现代都市社会风貌。
  有人批评《无人驾驶》的结局画蛇添足,破坏了影片的冷峻风格,但张扬导演的内心独白足以表明其捍卫电影生命的真心与决心。他承认影响电影风格的因素有很多,如有票房的考虑、有机构制度的审查、有投资方的意见等等,然而最重要的、也是最不容忽视的就是电影人的内在气质。如果过分迎合外部权威,电影就会丧失自身存在的根基。“贵在中和”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其头脑中根深蒂固,结尾处的那场大雪富有明显的心理暗示。不只是导演本人,获取那份静穆与祥和是生活在都市中的每一个人所欲罢不能的。充满后现代主义温情的《无人驾驶》透射出一股强烈的救赎意识,为都市情感剧提供了成功范例。[4]
  (四)文艺片:《海洋天堂》的温情提示
  由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特殊人群构建一个具备标本意义的故事,这可能是《海洋天堂》最基本的创作意图。镜头始终围绕王心诚和王大福父子二人,在直观的影像刺激上,给予角色最个人化的感情,并在不断的小情节中酝酿情绪以求最后达到情感表达的完整与充分。片中父子情深的隐忍与克制是多年来国产电影中从未有过的去浮躁的情感表达,潜移默化的感情深入比浅层次的催泪更好也更成熟。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们能很强烈地感觉到导演在对人性的关注上以足够的用心与成熟超过了很多同类影片。
  《海洋天堂》关注了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庭这一弱势群体,表现了特殊家庭的艰辛和苦难;呼吁全社会对自闭症群体和他们的家庭予以关爱和帮助。影片通过真实的故事原型、成功的人物塑造、抒情动人的音乐与清新唯美的画面,折射出导演薛晓路对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哲理性思考,进而实现其真情唯美的艺术追求。[5]
  (五)影坛新锐:《80’后》
  《80’后》并没有突出时下80后买房难、就业难等物质生活问题,而是着重刻画他们的情感世界,贯穿了香港回归、中国申奥、非典、北京奥运会、张国荣逝世等历史事件,唤起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当世俗的审美向我们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时候,这样一部充满世事无常,又不失凝重的影片,无疑让人耳目一新。[6]
  时光的流逝只是贯穿《80’后》的副线,对于真挚情感的理解与把握才是影片的核心所在。即便是成长在破碎家庭的男女主人公,仍不断追求最为珍贵的亲情、友情、爱情。探寻真爱的过程荆棘丛生,却让他们伴随着成长与成熟领悟了生命与爱的真谛。影片以最为质朴的叙事方式,引导着一代人褪去繁华都市沉淀在身上的浮躁,冷静审视已然淡漠的情感,真诚地去坚守属于自己的温暖土地。
  
  二、影像叙事的本土化、民族化
  
  所谓本土化,是指拣起一些一度在几十年文化政策桎梏下被抛离的文化根源,以清醒的思想与心态,利用电影来揭示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2010年,无论是知名导演的商业大片,还是影坛新锐的温情文艺片,一种温暖而动容的人文关怀气息在影像间流动。面对全球性的西风东渐,中国电影以最诚挚的创作理念聚焦现实,以本土化的不断深化宣告自己最特别的存在。
  而电影的民族化则是“要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或民族性特征的电影艺术”。这种民族化首先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关系中,渗透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并通过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人际礼仪表现出来。电影通过影像为异国的人们展现了一幅描绘“民族奇观”的画卷。此外,电影的民族化还体现在人物性格的民族化特征上。人物性格的民族化具有外化和直观可见性,它流露在人物的语言、动作、服饰、思想等方面,从而构成一定的民族心理。电影民族化还表现在影片创作的形式上,诸如时空转换、意识营造和造型手段上都显示了浓郁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融汇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追求。[7]
  置身竞争激烈的国际影坛,中国电影人以本土资源、民族情感为创作母体,探寻适合国情的电影产业化道路,从而推动我国电影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谨希望中国电影保持这份自性的存在,潇洒且坚定地继续自己的梦想之旅。
  
  注释:
  [1]崔丹:《以个体之戏剧引群体之共鸣——三看冯小刚新作<唐山大地震>》,电影评介,2010年,第14期,第29-30页。
  [2]周松:《历史事件中的个体心灵史叙述——<唐山大地震>的票房叙述策略》,电影评介,2010年,第13期,第28-30页。
  [3]饶曙光:《“即日启程”与低成本商业电影》,电影评介,2008年,第21期,第1页。
  [4]董琦琦:《欲望都市,深度救赎——<无人驾驶>的当代启示》,电影评介,2010年,第13期,第33页。
  [5]陈持:《电影<海洋天堂>的人文关怀和艺术追求》,电影评介,2010年,第16期,第29-31页。
  [6]张薇:《褪去浮躁,真诚地坚守——浅谈<80’后>电影修辞和思想主旨》,电影评介,2010年,第13期,第28-30页。
  [7]《艺术学》编委会:《影像思考:电影与电影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金萍 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276828)

人文关怀视阈下的2010中国电影影像叙事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