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688

[ 吴雁琴 文选 ]   

试论萧红对左翼文学的超越

◇ 吴雁琴

  摘 要:萧红登上文坛时即被认为是左翼作家,但她最终超越了左翼文学:她坚持了左翼背景下的独立创作,没有追逐“革命浪漫谛克”风潮,而是更注重下层人民的生活悲剧;没有去写“丰收成灾”,没有用阶级斗争与社会分析的模式进行小说创作,而是从传统生存方式的角度切入,在日常生活中挖掘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死命题。萧红坚持自己独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实现了对左翼理论的超越。
  关键词:萧红 左翼文学 独立创作 超越
  
  目前社会公平问题不时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底层写作也顺应时代召唤再次兴起。其实,群体性的底层写作开始于五四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为弱势群体呼吁、批判强权、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已成为左翼文学的核心理念。因此,如何研究和总结左翼文学的经验教训,对丰富和完善当下的底层写作,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左翼文学追求政治效应,注重社会影响而忽视文学的审美价值,这种选择限制了一部分左翼作家。但我们不应对左翼文学传统作狭隘性的理解,应该看到其多样化的探索。萧红和柔石、叶紫、张天翼等左翼作家,就以他们个性化的创作,证明了左翼文学本身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体现了左翼文学自身的价值。
  萧红受左翼文学影响较大,她最早就是通过东北左翼文学群体的活动圈“牵牛房”步入文坛的。1932年至l934年在哈尔滨,萧红与“牵牛房”的一群青年作家——萧军、舒群、金剑啸等人,为进步刊物《夜哨》撰稿,率先喊出了不当亡国奴的心声。1934年6月与萧军一起流亡到青岛的萧红开始写作《生死场》,在这里他们与青岛左联的活动点之一——“荒岛书店”来往频繁,书店老板孙乐文是共产党员,正是在孙的提醒下,他们与鲁迅取得了联系。l934年底穷困潦倒的萧红、萧军来到上海,得到了鲁迅的关怀帮助。1935年《生死场》出版,萧红一跃成为闪耀的明星。在上海期间,萧红虽没有参加左联,但在鲁迅、茅盾、胡风等人的影响下,跟左翼文学保持着大约一致的步调。可以说是激荡人心的时代带动着萧红投入到左翼阵营中,但是与左翼知识分子这些颇深的交往,并未将萧红的人生选择与创作引向革命,萧红与延安根据地擦身而过,1938年4月她最终放弃了与自己感情破裂、执意要去打游击的萧军,从而离开了左翼大部队。在人生的紧要关口,作为女人与作家的萧红做出了承受孤独的选择,此后的三年,在艰难的环境中萧红写出了《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马伯乐》等经典作品,达到了理性和文体话语的自觉。正当她的创作进入佳境时,她却令人遗憾地永远消逝在了烟波浩渺的南国。
  萧红的临终遗言“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隐含着一个柔软女性试图精神突围却最终失败的悲剧。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她却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积极融入时代思潮,又不抛开自己的切身经验;不脱离政治,又不愿为了追随而忽略艺术。萧红深受鲁迅影响,始终在思想上与一些左翼文人保持着距离,坚守了独立判断和批评的权利。在创作上没有盲目接受当时流行的左翼文学概念和创作模式,与茅盾、丁玲、蒋光慈等左翼作家比较,萧红的创作既具有进步倾向,又避免了简单化模式,显得内涵丰富深厚。
  20世纪30年代初,“革命浪漫谛克”成为一种潮流。左翼作家为才子佳人、英雄美人这一传统题材穿上了革命的新装,在革命题材一贯豪迈的情感中注入浪漫的柔情,内容多写革命战胜恋爱,在革命中情感得到升华。这种“思想大于艺术”的具有重大社会效果的作品,由于写作者对生活缺乏实感,而导致了概念化的倾向。
  萧红没有去追逐当时这股颇为得势的风潮,她更注重的是下层人民的生活悲剧。在《王阿嫂的死》等早期的作品中,她用冷静到近乎残忍的笔触,将那个时代中国农村深重的灾难写了出来。贫苦农民重复着繁重的劳动,或累死、或被地主活活烧死;农妇们或受豪强侮辱愤恨自杀、或被地主殴打难产致死;而他们的孩子则像个小幽灵,飘荡在落尽了父母血泪的大地上,继续忍受着无尽的压迫。在描写时,萧红力求表现出未经任何理念加工和处理的生活原貌,有意采用客观化叙述策略,刻意避免做直露评价,只是还原生活本相,如实写出对生活的观察与发现。因而显得更有一种贴近现实的逼真感和直面惨淡人生的尖锐性,体现出清醒的现实主义倾向。
  在这一点上与萧红比较接近的还有柔石,他的《为奴隶的母亲》用朴素平易的内在笔力表现忍辱负重的农妇灵魂,反映农村苦难深重的一隅,揭示出典妻恶俗造成的惨剧。萧红和柔石以他们的这些启蒙文本,克服了“革命加恋爱”题材的缺陷,揭示出现实人生的残忍、不合理,达到了一定的现实主义的深度。
  另外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出现了“丰收成灾”这一社会畸形现象,茅盾的《春蚕》、叶紫的《丰收》、叶绍钧的《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从不同角度,用多样的艺术手法,共同反映了这一社会问题。同时这一时期农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描写地主与农民之间的阶级对立也成为左翼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以阶级对立、丰收成灾作为描写重点的这些社会分析小说,体现了左翼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关注,叶紫的《丰收》就是将以上两个题材合二而一的代表作。小说用以喜写悲的反跌法,以云普叔一家的悲剧,揭示出农民苦难的社会原因,指出了通过阶级斗争争取胜利的根本途径。鲁迅对叶紫寄予厚望,把他的《丰收》集收入自己主编的“奴隶丛书”,并为之作序。
  萧红的《生死场》也被编入“奴隶丛书”,但萧红却没有运用阶级斗争的模式来创作,也没有从敏感的社会经济的角度写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因为当萧红站在现代文明的高度,俯视北中国落后的乡土时,面对几千年封建宗法思想积淀下形成的蒙昧的人文环境,难以回避传统的重负和人的异化状态,这种社会现实本身所具有的混沌、复杂状态便成为她关注的重心。“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死似乎是那么随意,但是生比死还艰难。为了生存而妥协的赵三有着太多的无奈,为了能够活下去,他由一个铁汉子变成了泥一样的人。值得注意的还有一群女性的命运,从王婆、月英到金枝,幸福似乎离她们很远,她们不但要和男人承受同样的压迫,还得承受来自男人的压迫。萧红所要表达的意蕴是丰富的,不只是地主与农民的阶级对立,还有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强烈的生存欲望,以及乡村生存环境的保守麻木、惰性与停滞。
  萧红在左翼文学中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存在,她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重视自身的情感体验,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弥补了一些左翼作家试图用文学简单地服务于政治的不足。她继承了五四文学的启蒙主题,写的都是盲目挣扎、生存着的愚妄的民众。这些揭示民族灵魂,从根本上唤起民众觉悟的作品,与那些有明确宣传鼓动目的的传声筒般的作品区别开来。萧红对文学作用的认识更接近文学的本质,她认为文学的出发点是针对全人类的愚昧,注重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注重对人类命运、前途的审视与追问,因而体现出一般左翼作家所没有的超前性与现代性。
  除了重视对民众的启蒙,萧红还把五四新文学的个性意识作为建构自己小说美学的思想基础。她认为“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肯定了小说文体的多样化,并以率真自然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区别于当时占左翼主流地位的结构严密的社会分析派小说。不受任何形式规范的束缚,萧红以悲悯死生的《生死场》、率真的性情文字《回忆鲁迅先生》、深刻睿智的国民性批判《马伯乐》、回忆式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和精致感伤的乡土回望《小城三月》构筑了一个独具自己审美特质的艺术世界。
  和萧红一样具备独创精神的还有张天翼,他认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作对他来说没有定型,他的《包氏父子》、《华威先生》等作品,以幽默不失严肃,夸张不失真实的讽刺艺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样式。但与张天翼等作家在左翼文学内部的坚守不同,尽管萧红登上文坛时即被认为是左翼作家,但她靠着勇气和智慧,已经实现了对左翼文学的突围,在那个趋同性极高的时代,保持着难得的清醒。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萧红以她的具有丰厚魅力的作品,坚持了左翼背景下的独立写作,彰显着自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参考文献:
  [1]林伟民.中国左翼文学思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方维保.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漫笔[J].北京大学学报,1985,(5).
  (吴雁琴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中文系 041000)

试论萧红对左翼文学的超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