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717

[ 李兴 文选 ]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李兴

  摘 要:近些年来,学者对《老子》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大多都集中在老子的养生学、伦理学等宏观方面,很少有人对《老子》的具体语句进行深入探究。老子主张无为、不争等观点,他明确提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主张。“功遂”是“身退”的前提,结合古今观点,具体分析“功遂身退”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几点启示:要有主观能动性,善于辨识分析情况,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正确对待“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关键词:老子 功遂身退 古人态度 现代理解
  
  道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学派,自产生之日起,就倍受人们青睐,直到今日,学者们“崇道”、“学道”的热潮仍十分高涨,道家以什么样的魅力吸引了如此多的有识之士进入这块芳园?《汉书艺文志通释》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可见,“无为”、“不争”、“谦退”是道家所支持的。老子也曾具体地阐述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遂身退”,古人对此的态度不尽相同。老子之道是“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春秋战国时期,统治森严,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为统治者服务的思想观点才能被统治者接受,适者生存,这就导致了老子的思想中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色彩。《韩非子》说:“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从心理学上看,君主要巩固自己的地位,防止群臣功高过主,当然希望群臣功遂身退。例如:宋太祖在建国时,那些帮宋太祖打下江山的将领们,自以为有功,握着大权不肯退让。宋太祖邀请他们来喝酒,诉说自己整夜睡不着觉的苦恼,于是将领们纷纷辞去职务,交回兵权。将士们选择了功遂身退,也避免了杀身之祸。但也有些人不遵守这个原则,越国文种帮助越王灭吴后,并没有听从范蠡的话,《史记·越世家》记载:“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由于文种没有认识到越王勾践的为人,结果被勾践赐剑自杀。孔子之道是“可以退,则退”,当退则退,当不退则不退,这种观点更多的是站在大臣立场上而言的,含有主观因素。儒家讲究“礼”和“仁”,其“退”与“不退”自然要合“礼”,要服从于责任和义务。诗人王维喜欢山水,受佛学及诗学的影响想隐居,但由于现实的约束,只能半隐半仕。
  何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其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就物而言,无论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从原文来看,“功遂”是指“金玉满堂”、“富贵”等,导致了“莫之能守”、“自遗其咎”,这是正常的规律,此处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是对上文的总结。那么,这种说法就人而言又该如何理解呢?就目前来看,人们对“功遂身退”的理解不尽相同。陈鼓应认为“身退”是敛藏锋芒。王真说:“身退者,非谓必使其避位而去也,但欲其功成而不有之耳。”同时,大多数人把“功遂”解释为“功业成就”。笔者认为“功遂”与“身退”分别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功”可有外在和内在之别,外在的“功”指功业、事业;内在的“功”是内心的一种“气”的集合,如理想、信念等。“身退”分为“大退”和“小退”:“大退”即退出所在职业;“小退”即在其职,不谋其政,收敛自己。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灭吴之后,被任命为上将军,他却主动拒绝了,选择了退位,这即是“大退”。《后汉书·李固传》说:“是以贤达功遂身退,全名养寿,无有怵迫之忧。”唐代的郭子仪之所以做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是因为他成就功业后,收敛锋芒,避免自己的威望威胁到君主权力,招到杀身之祸,这就是“小退”。可见,遇到明君时,若不退位,作为臣子的要收敛自己,时刻提醒自己收敛锋芒,牢记“一家富贵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避免威高过主,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明君如此,更何况遇到昏君呢?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如果超过了这个界限,事物就会发生质变。正如《老子》中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管子·白心》也说:“日极则仄,月满则亏。极之徒仄,满之徒亏,巨之徒灭。孰能己无已乎,效夫天地之纪。”这些都说明任何事物在发展中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像太极图那样阴阳转换,所以,在一定情况下,“功遂身退”是最好的选择。从个人的发展来看,选择“功遂身退”既能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又能实现人生的自身价值。利己,防止自己陷入金钱和权力的漩涡,可以使自己向其他方面发展,甚至可以养生;利他,自己的退位能留给他人更多的机会。从国家发展来看,在一定条件下,选择“功遂身退”能为后人创造更多参与国事的机会,能为国家提供更多的有才之士,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这种“功遂身退”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人们的进取心,阻碍了人的锐意发展。其实,就人的本性而言,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想步步前进,害怕被人超过,当得到了自己曾经梦想的东西时,却又想得到更多,总是看着一山要比一山高,但这种进取心也间接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对于个人而言,人的这种欲望可以激励人们学习更多的知识,接触更多的事物,从而丰富了自己。
  如今,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功遂身退”呢?笔者认为:在一定条件下,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1.要有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正确的方法,当退则退,不应退则不退。2.不要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社会是一张由很多线交织在一起的网,想要在社会中生存,就需要对他人、社会都有所认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例如:范蠡正是认识到了勾践的为人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当退则退。3.要学会谦虚,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收敛自己的锋芒会更利于保护自己。4.同时要加强法律教育。
  因此,笔者认为:无论你现在居高临下,还是一筹莫展,首先都需要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而拼搏,当价值实现后,在一定的情况下,就应该选择“功遂身退”,向其他方面发展,接触更多的事物,找到更多适合自己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李兴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30)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