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737

[ 李韵 文选 ]   

“勇敢”的背后

◇ 李韵

  笔者被这部电影吸引,不仅仅因为它是第55届柏林电影节上的获奖电影,更主要是由于它的名字——《孔雀》。“孔雀”在中国意味着一种让人敬慕的“美”,是中国审美元素的一种代表符号,所以笔者猜想这部影片应该是很“中国”的,很美的。
  可影片在欣赏时让人感觉很压抑,它是很“中国”,画面也很美,但却没有让人感到片刻的愉悦,没有感觉到任何的温暖或激励,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让人心灰意冷。电影名字为“孔雀”,但直到影片结束,片中的所有人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都没有实现孔雀开屏般最美丽的绽放,甚至在动物园里都没看到,这无疑是一个莫大的“黑色幽默”。
  可能正是为了体现这份黑色的沉重,影片的创作者在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的时候,借助几个最极端的人物形态予以表现:异样的姐姐、猥亵的弟弟、憨傻的哥哥、无能的爸爸、强势的妈妈,以及扭曲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如爸妈对哥哥的偏爱,姐弟对哥哥的残忍,弟弟的同性恋等等。
  下面主要解读一下影片的女主角姐姐,这个最应该实现“孔雀开屏”的人物形象。
  清丽的外表,孤傲的眼神,瘦弱的身躯,坚定的步伐,悠扬的琴声,勇敢的性格,一个面如孔雀、让人心动的女孩,最后能否灿烂开屏?然而随着一连串大胆勇敢的行为的表现,姐姐最终上演了一场悲剧。
  看过影片后很多人对姐姐的悲剧予以了同情,他们认为姐姐是那个时代敢于追求理想的为数不多的女性,只是,由于当时受社会禁锢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与姐姐的特立独行完全不相容,才导致姐姐的事业和爱情一塌糊涂,最终沦为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从某一层面上说姐姐是时代的牺牲品。
  但笔者却认为,姐姐很多貌似勇敢的行为更多的是她内心深处自私和无情的表现,勇敢只是她冷酷的外衣。虽然缺少父母的关爱,但最终还是由于她心中无爱,不爱自己,不爱他人,才导致了她可悲的命运。拥有孔雀般的面孔,却没有孔雀般的人生,只因她没有孔雀般的心灵。
  
  一、把爱情当工具
  
  在电影《孔雀》中,姐姐曾经有过两次爱情,第一次是与自己心仪的男军人,但结局是以男军人的离开告终;第二次是与一位司机,虽然两人走进了婚姻殿堂,但最终还是宣告离婚。第一次爱情是姐姐对那个男军人心生仰慕,同时她也感觉军人有些喜欢自己,所以,为了实现当伞兵的愿望,她主动邀请军人同自己打乒乓球,在打得火热的时候,提出了“如果我打败了你,你就让我当上伞兵”的要求,而由于对方是正统而耿直的军人,听到她的要求后便立刻拒绝了她,说道“这个我说了不算,得公事公办”,之后立即停止了与姐姐打球。
  这段情节乍看起来好像是姐姐的单纯和直率使然,但后面姐姐偷钱给军人买酒买烟,想通过送礼来实现当伞兵的愿望的行径,就完完全全暴露了她并不单纯的心境。她提出“打球赢了当伞兵”的要求,完全是在打球之前就盘算好的计划,把男军人当成了实现目标的工具,也许她的思维逻辑就是“你既然喜欢我,就应该帮助我,为我所用”。
  第二次姐姐更是明目张胆地把婚姻当成了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姐姐自己做主准备嫁给一位领导的司机,司机年龄偏大,长相普通,老实巴交,与姐姐的心气很不相配,姐姐本不该看上他。笔者刚开始看到这一情节,还以为是姐姐由于受到梦想破灭以及心仪的男军人离去的打击心灰意冷,甚至还以为姐姐被爱感化,从此心静如水,将真正成为孔雀般的女子。但当姐姐一本正经、面带笑容地对司机提出“我只有一个条件,帮我找一个新的工作,别让我再去刷瓶子了”的时候,这段看上去不相称,但依然甜蜜唯美的爱情顿时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姐姐的勇敢差点再一次欺骗了观众的眼睛。
  也许正是她这种自私的爱情观,才导致自己最喜欢的男军人对自己失去了兴趣,喜欢自己的丈夫终究与自己离异。
  
  二、视贞洁为儿戏
  
  当伞兵是姐姐的梦想,而愿望破灭后,姐姐仍不甘心,便自己制作了降落伞,系在自行车后,骑着自行车,让风把降落伞吹起来。姐姐的执着,姐姐的不顾一切,真的很让人感动。可以说在这一刻,姐姐的心是纯净的,也是影片中姐姐最美的时刻,那个时候的姐姐真的犹如一只孔雀,在幻想中美丽开屏。
  但之后姐姐的行为,又将这片刻的“孔雀”形象击得粉碎。工厂的男青年捡到了姐姐丢失的降落伞,姐姐向他索要,男青年便以一贯的小流氓作风,嬉皮笑脸地向姐姐提出“去小树林见面”,姐姐没有拒绝。当男青年真的在小树林见到姐姐,很是欢喜,从树上高高兴兴地爬下来,看得出来,他很喜欢姐姐,应该也为姐姐的勇敢而感动。姐姐问男青年“你到底想怎样”,男青年还是嬉皮笑脸地说道“您说呢”,此时,姐姐做出了让所有人都意料不到的举动,在那个保守的年代,连亲近、亲吻都见不得人的年代,姐姐竟然自己脱去了裤子。她的这一举动,已经远远超出了男青年的期待,也许他当时只是想轻轻地亲姐姐的脸颊一下,想沾点便宜。面对下半身赤裸的姐姐,男青年吓得不知所措,他难堪地背过身去,生怕自己的目光会玷污了姐姐,可能他觉得是自己侮辱了姐姐,对不起姐姐,他便开枪打了自己。
  看完这一段,没有人会觉得男青年有多么下流,他只是表面的“流氓”,反而会对姐姐这种把贞洁当儿戏,对自己毫不负责任的“勇敢”行为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有些不齿。男青年羞愧的转身甚至自伤,姐姐没有羞耻感的素身而立,两相比较,只会让人觉得姐姐比男青年还“流氓”,姐姐是骨子里面的“流氓”。
  之后的情节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哥哥被几个流氓欺负了,姐姐为了报仇,便来找男青年,很明显,姐姐是想“黑吃黑”,换句话说,就是用流氓对付流氓。男青年看姐姐来找他,有些生气地反问道:“你是不是一直觉得我是个流氓”,男青年这一句话的内心表白是“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就是流氓”。在姐姐恳切的请求下,男青年便拿起一条腰带同去了。如果情节到此停止,我们只会觉得男青年就是帮忙,对一个女人的帮忙,可男青年再次回到屋子里,将腰带换成了一根细铁条,并狠狠地甩了几下,这时男青年的行为已经俨然沾上了“流氓气”,同姐姐一样,对行为不计后果,对自己不负责任,是真流氓的行径。是男青年带坏了姐姐,还是姐姐带坏了男青年,已是非常清晰。
  
  三、爱心荡然无存
  
  姐姐为了买烟酒给男军人送礼,偷了妈妈的钱,害得妈妈没钱买菜,在路上来回跑了十几趟找钱。当姐姐回家后,看到痛苦流涕、埋怨自责的妈妈时,没有丝毫悔恨的表示,也许她当时满脑子都是对那个男军人的恨,她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眼中没有别人,甚至没有妈妈。
  妈妈给姐姐费心费力找了一份幼儿园的工作,姐姐不喜欢这份工作,在幼儿园只是敷衍了事,对孩子漠不关心,正是由于自己心不在焉,将一个孩子摔到了地上,惹了大祸。姐姐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一律排斥,哪怕是对孩子也缺少最起码的关爱。
  姐姐谈对象后,在弟弟不知情的情况下指使弟弟去书店买书,弟弟看到《性知识手册》的书名后羞愧不已,并遭到了书店阿姨的鄙夷,也许这正是弟弟悲惨命运的导火索——后来弟弟因为画女子裸体画像而被爸爸训斥,从此便一蹶不振,离家出走,最终成了一个女戏子的附庸。身为姐姐,不以身作则,反而为实现自己的目的,给弟弟带来不良影响,对弟弟的爱何在?
  因嫉妒爸妈对哥哥的爱,在弟弟买了老鼠药后,姐姐非但不阻止,反而合起伙来想要毒死哥哥,幸亏爸妈及时发现。一个女孩子,竟然能如此冷静地想杀掉哥哥,善良何在?
  因不喜欢自己的家庭,姐姐看到拉手风琴的中年男子后便希望能被他收养,就用玻璃碎片划伤胳膊,编造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谎言,说那是爸爸妈妈给割的,以博得中年男人的同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竟然去玷污自己的父母,这样的心性也只能用狠毒来形容了。
  当看完以上所有情节后,再看到姐姐最后爱情绝望的一场戏时,即使姐姐哭得再撕心裂肺,笔者也丝毫提不起任何同情心,笔者只看到了哭的丑陋,就如同她内心的丑陋,让人恶心。当时,姐姐在街上看到了当年自认为喜欢自己的男军人时,便扭捏地走上前去,试探性地说:“我跟俺弟弟说,你会永远爱我”,可面前这个风华已去、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人,已勾不起男军人的任何回忆,或者说男军人本来就没有爱过姐姐,因此便傻傻地回答“你贵姓”。也许,这正是对姐姐最后的报应吧,一个没有任何爱心的人,还能奢望得到什么人的爱呢?
  
  四、有感
  无疑,该电影在人物特殊化和陌生化的塑造方面表现突出,沾满人性瑕疵的几位主人公被塑造得极为成功。
  从整体上讲,《孔雀》确实应该在国际上获奖,因为它太“中国”了:用中国山水画般的笔墨,细腻描写了那个年代中国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的人性的悲哀。中国人看这样的电影,只能是沉默,酸楚或者痛苦;而外国人看这样的电影,则会有相当的满足感:神秘的中国,神秘的中国人,让人吃惊的行为,另类新鲜的人物,一切都那么与众不同。
  回望很多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电影,都是拿中国人的丑陋说事儿,拿让人羞愧的中国历史说事儿。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孔雀》塑造的姐姐形象,较之以前在国际上获奖的其他电影塑造的中国女性形象,人性的缺点刻画得更加突出,甚至在姐姐的角色中找不出任何女性的优点,连“可爱”都说不上。
  笔者不仅想问:中国电影什么时候才能让国人的形象在国外翻身?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灿烂的“孔雀开屏”?
  
  (李韵 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276828)

“勇敢”的背后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