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围绕《祝福》中的“变”与“不变”展开,不变的是以鲁镇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变化的是底层民众的命运,在“变”与“不变”的对比中,见出鲁迅对当时社会批判的深刻性,同时展开整个故事,解读文中人物。
关键字:《祝福》 变 不变
《祝福》是鲁迅的经典小说,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常选篇目,它刻画人物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它所反映时代的广度和深度都非一般小说所能企及,也正由此,教师在教授这篇小说、学生在学习这篇小说的过程中,都会因为这些广度和深度而心生畏惧,茫然无措。为了教课,教师生搬硬套强加灌输,为了考试,学生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
笔者在不断的研读与思考中,寻到了“变”与“不变”这两条对应的线索,在逐层的梳理中慢慢展开这幅以鲁镇为隐喻的20世纪初的现实图画。关于祥林嫂的命运和她所反映的时代状况,用侯孝贤的电影《经过》里面的一句话形容,“时间只是经过,刚好留在这里”:祥林嫂只是中国历史的时间之流中偶然经过的一芥尘埃,恰恰因为在鲁迅作品里的一次偶然停留,使得一段流动的历史瞬间凝固,构成“不变”的风景,停留者则因为“不变”的风景而日渐衰竭,最终“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
《祝福》中的“不变”首先体现在开头一长段的环境描写中,鲁镇阴沉天空下的祝福景象是鲁迅惯常摹写的“故乡”印象,那些送灶的爆竹似乎年年都这样响着,鲁镇的人们也都“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满天飞舞”的雪花好像一直就这样下着,就连那彰显中国文化特质、独具中国特色的对联,也“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想来已是扑满尘垢、长时间无人管顾了。那么,鲁镇中生活的人群呢?鲁四老爷,是“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几个本家和朋友,“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鲁镇的人们是多少年如一日地生活在这潭“死水”中,一句“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就写出了这个江南小镇多年来沿袭的僵化与无聊。以“不变”入笔,虽是江南水乡里最富色彩的祝福场景,呈献给人的却是千篇一律的单调无味,仿佛那些“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给人以忧郁乏味之感。
在两段“不变”的场景之后,作者却突然一转,一句“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就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水面,把人从沉郁乏味的气氛中拖拽出来,提起了人们的阅读兴味,又给所讲的故事定下了悲剧的基调。我们也在作者雕塑家般的刻画中看到了祥林嫂——一个被定格的末路形象:“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无疑,这是一个绝望者的形象,但是,她又是怎样慢慢从希望逐步走向绝望,这无疑是鲁迅着力刻画的重点,“变化”也就成了作者重点揭示的方面。我们可以从下列的表格中理清这一变化过程:
祥林嫂形象的变化折射出的是命运的转变,转变过程中的大事件大致有这些:先是和祥林结婚,而后丈夫死去,于是逃出夫家,到鲁镇做工,不想又被婆婆抢走,抢走之后便是被逼改嫁,做了贺老六的老婆,生下儿子阿毛,经过几年相对平静的生活之后,第二个丈夫又患伤寒死去,儿子阿毛又被狼衔走,她无奈之下又回到鲁镇做工,后来沦落为乞丐,直至最后在祝福的夜里凄惨死去。审视祥林嫂一生的遭遇,不难发现,她一生所有的不幸并不都是当时的社会所造成的,也不能把一切都归结为封建制度的压迫,这里面包含有个人的不幸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的原因。比如两个丈夫的相继死去、儿子阿毛被狼吃掉,这均属于个人的不幸,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有可能遇到的人生不幸,只不过恰恰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有点残酷罢了。两次到鲁镇做工,是祥林嫂稍显主动的对于未来的追求,但一次被婆婆劫掠而去,一次则因不能参与祝福事务而彻底绝望。综观这些命运的不幸和人生的转折,有些是无法预料的,只有遭婆婆绑架、逼婚和不能参与祝福事务才是社会施加于其身的重大压力。那么,在祥林嫂长长的不幸之路上,恰恰是不能参与祝福这最后一根稻草,把一个已经几乎失去全部依靠的弱者彻底压倒,直至走向死路。
选择祥林嫂作为自己小说的主角,并通过她来实现自己批判现实的目的,是鲁迅有意的选择。祥林嫂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是一个屡遭不幸的弱者,而弱者的命运往往是最能检验一个社会的宽容程度和良知分量的。中国的理想社会的标准,应是如《礼记》所说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某种程度上,“文明的进步在于对待弱者的态度,社会的真实源自底层的声音。”能否善待老、幼、鳏、寡、孤、独这些底层的弱者,就成了判断一个社会完善度的标尺。祥林嫂的故事,前半部分并无出奇之处,无非就是一个人多次遭遇的人生不幸,主要在于遭遇不幸之后,人们对待祥林嫂的态度,特别是作为封建礼教代表的她的“主人”鲁四老爷和家人的态度,成了她“生”或者“死”的关键,一句看似简单的“你放者罢,祥林嫂”就像一把冰刀,直直刺入祥林嫂本已伤痕累累的内心。
当然,在祥林嫂命运的变化过程中,还有更多的人有意无意中参与和见证了这一过程,她的周围还有一群不如鲁四老爷有权威、不如她的婆婆“严厉”的人:能说会道、惟利是图的卫老婆子是祥林嫂悲剧的引领者、见证者、参与者;吃素、不杀生的柳妈深中封建之毒,直接诛杀了祥林嫂的精神依托;短工、听故事的男人和女人充斥着麻木、自私和无聊……祥林嫂之于他们,就像孔已己之于“鲁镇”的人们一样,有他便“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变动的人生置身于好像亘久不变的世俗之中,弱者便愈加软弱,即如地上的泥,践踏久了,也就碎做粉尘。
所以,我们欣赏《祝福》、分析《祝福》,首先要看到的就是不变的社会制度中流动着的人生命运,而且是不断向下、不断沉入深渊的弱者的命运,正是因为社会的凝滞僵化,这种变化才愈加明显,愈让人有改变它、摧毁它的必要。在课文的最后,鲁迅先生描绘了祝福之夜的热烈、“懒散”与“舒适”,与开头的景色相互照应。至此,祥林嫂的故事宣告结束,故事起于祝福,终于祝福,在不变的祝福中,变化的弱者化为最终的悲凉,在鲜明的对比中,鲁迅先生给予这个社会沉重而有力的一击,见出了其无比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批判力。
(胡修江 山东青岛艺术学校 26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