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即将远去,细数那些留给我们无数感动和美好的电影:无与伦比、开创电影新时代的《阿凡达》;30年后张瑜再度演绎的《庐山恋2010》;才女徐静蕾倾力奉献的职场励志爱情剧《杜拉拉升职记》;张学友和汤唯主演的平淡如水的《月满轩尼诗》;徐峥和王宝强联袂的《人在囧途》;柳云龙导演的电影版“潜伏”《东风雨》;张艺谋极力想为我们呈现的号称“史上最纯洁的爱情”电影《山楂树之恋》……音画已渐去渐远,记忆也开始模糊变浅,但2010年电影表现出的对纯粹爱情的期盼,对自然本真的追求,应是一种主流的情感基调。当浮躁和喧嚣掩盖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本真追求,当商业的植入开始彻底伤害原本单一的电影艺术诉求,当现代文明和资本文化无法弥合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或许,思考2010年电影中的情感基调就显得尤为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
一、未见庐山,难觅纯恋——物是人非的《庐山恋2010》
三十年前,号称中国第一部吻戏的《庐山恋》,承载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纯真爱情的无限向往。三十年后,带着对庐山人民的感情积淀,张瑜给庐山人民交上了自己的情感作业《庐山恋2010》。或许,张瑜已经尽力,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即使倾注了对以往岁月的感念之心,即使有了相对富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即使有着老《庐山恋》已有名望的感召,在怀旧噱头的包装下,影片依然有着难以修复的硬伤即内容的贫血、情节的脆弱、情感的缺失。名为“庐山恋”,但在庐山的场景却不到四分之一,大部分场景选在了南京。新老《庐山恋》唯一的联系或许仅仅表现在“新”女主角是“老”女主角的女儿。1980年的《庐山恋》给我们呈现了一段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纯爱,而《庐山恋2010》更像一部掺杂了商战的三角恋,完全毁坏了影片应有的唯美情感。相比而言,1980年的《庐山恋》将镜头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为我们呈现了本色而纯净浪漫的八十年代的爱情;《庐山恋2010》则像一道快餐,缺乏真正爱情应有的平实厚重和质感。作为一部带有怀旧情感的经典重拍,《庐山恋2010》粉饰过多,它将时代背景、三角恋、现代商业元素、离奇的结局杂糅,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交待太多东西,却忽视了细节的展示和描摹,由此造成了人物形象的简陋和扁平,致使人物形象平面化、单一化,缺少应有的立体感,削弱了影片本身的魅力,让观众徒增“庐山尚在,人已惘然”的感慨。
二、商业植入下的职场爱情——偏离轨道的《杜拉拉升职记》
客观地说,《杜拉拉升职记》和所谓的职场励志、成功学、方法论搭不上边,影片对职场部分的展示基本处于荒置状态,根本就是无视和不尊重原著小说中女主角的奋斗历程,对女主角在职场的奋斗没有进行深度处理,对办公室恋情中深层次的情感未进行挖掘,对事业与爱情的矛盾、职场的复杂与艰辛的刻画流于表面,惟独在爱情场景的设计上,或许是出于市场和受众群体的考虑,下了相当的功夫,相对完整好看。
《杜拉拉升职记》里充斥着无处不在的植入性广告,当然,商业没有错,广告也没有错,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导演徐静蕾在票房方面的出色表现。与同期上映的《月满轩尼诗》相比,即使有那么多的广告植入,依然没能阻挡观众充满热情地涌入影院为《杜拉拉升职记》贡献票房。不得不承认,在国产爱情轻喜剧并不景气的当下,人们对有着才女之称的徐静蕾还是充满了莫大的期待的。
但是通片看下来,《杜拉拉升职记》实在是难以让人满意。我们看不到原著中应有的戏剧冲突,只能看到为了营造收视效果和推进剧情发展的莫名其妙的剧情转换。“看到一半,感觉是三角恋大搏斗,结果不是;看到三分之二,以为要揭穿外企背后的职场潜规则,结果没有;看到结尾才明白,原来是熟女熟男版的纯爱戏,而且戏剧逻辑如此的牵强——黄立行的工作证照片遗像般的挂在泰国芭提雅一棵来历不明的所谓爱情树上。”而且,片中黄立行和徐静蕾饰演办公室恋人,两个人之间的状态却始终游离在情侣之外,除了兜售激情片段吸引受众眼球外,两位演员木讷的表演,完全不来电的眼神,彼此无法欣赏对方的冷幽默,都显示《杜拉拉升职记》难以做到令我们满意。然而,值得回味的是,我们必须反思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即使《杜拉拉升职记》没有去讲职场的励志故事,即使植入了如此多的商业广告,甚至让观众的观影过程不停地打断,但徐静蕾仍然收获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票房。偏离“轨道”的《杜拉拉升职记》,或许从一开始就真实、生动地刻画了当今职场的现实?还是因为我们太多的人怀着对现实的不满抑或是期待而走进了电影院?
三、终究是纯情难觅——形式远甚于内容的《山楂树之恋》
作为一部根据畅销书改编的、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山楂树之恋》有充足的理由让我们充满期待。整部影片也充分彰显了张艺谋一流的导演功力:无论是画面构图、场景调度、情感基调的把握,还是演员调教以及全片的风格节奏,张艺谋都做得有条不紊、张驰有度。然而,张艺谋再次犯下了文学小说改编为电影时惯犯的通病,即对小说中的丰富素材无从取舍,不会浓缩,拍出了一个情感饱满但剧情跳跃的戏。从编剧的视角来看,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爱情之间的反差是这部影片叙事的内在推动力,上山下乡、背井离乡,眼前只有看不到尽头的土地和无法想象的未来,这就是《山楂树之恋》的故事所发生的真正背景。可《山楂树之恋》对原著小说的演绎采取了直接、生硬的情节串联,在时序发展的推进中展示了男女主角相识相爱相别的全过程,但剧情多处的推进却无法用镜头语言来实现,只靠黑场加字幕的简单方式硬性过渡,让影片缺少了本该有的完整叙事,也失去了情节推进的自然质感。
“与原小说相比,电影对时代背景、主人公身份差异的描述全然被淡化了,对于一个在特定年代里才会发生的故事来说这样的缺失显然是重伤。此外,电影与小说在精神层面的表述也南辕北辙,小说里对性的探索到了电影里却演变成性与纯洁的二元对立。”不得不说,张艺谋过度地沉浸在对当时那个年代 “纯爱”的回味中,刻意地回避和淡化了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人为地过滤了本该有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未能将原著中非常时期病态的人际关系和伦理观念进行展示,更没能对当时人们的感情世界所遭受的摧残和异化进行深入的价值探讨,让影片在立意和视野上失去了本应具有的深度和广度,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因为张艺谋的提纯化处理,我们看不到那个年代的艰苦和生活气息,当一切都被刻意地提纯化处理,剩下的就只有很纯洁的爱情故事了。我们宁愿理性地相信,在一个绝大多数人看不到理想、和亲情决断、被人为划分成各种等级、扭曲自己的精神、十年只有八部样板戏的年代里,张艺谋电影里面所展示的所谓纯洁,不如说是愚昧。“纯爱电影”不能由某个生理标杆判定,真正的清纯跟肉体行为无关,而是和心灵有关。《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面的玛莲娜,她受尽侮辱,但她值得尊敬,她是个真实的人,她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当她面对这肮脏龌龊的世界时,更显出她的圣洁和高贵。《漫长的婚约》里玛蒂尔德与马内克在黑暗中一根一根划着火柴、一件一件褪掉衣衫,欢爱之后,相拥而眠,那是最纯美的爱情。
四、穿越时空的爱,回归自然的呼唤——最炫美的《阿凡达》
斯蒂芬·索德伯格不惜以激动的粗口描述自己观赏《阿凡达》的体验:“电影史将从这里分界——《阿凡达》之前和《阿凡达》之后。”
在《阿凡达》里,我们看到了通俗甚至老套的情节,看到了“一次飞翔,终生相伴”的爱,看到了无与伦比的划时代的新技术,看到了极度膨胀的人类欲望,也看到了摇曳的生命树下生生不息的爱与希望,更看到了詹姆斯·卡梅隆对生命、自然的尊重。作为一部具有典型好莱坞风格的关于未来的电影,《阿凡达》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带有浓重英雄主义的梦,在现实和未来不断变换的情境中,战争与爱情在数码特效的衬托下无比恢宏,荡气回肠、穿越时空的爱和对人类理性与回归自然的深情呼唤成就了最炫美的《阿凡达》。
《阿凡达》虽然是一部科幻片,但一切都是基于对真实生活的思考。故事所呈现的很多进程,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它让我们重新思考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在宏大的生命叙事中,《阿凡达》为我们展现了一种众生平等、和谐共处的生存理念,在毁灭与重建之间,在贪婪与美好之间,为我们奉献了一曲人类与异类之间穿越时空、超越人性的爱恨情仇。这样的故事着实不新鲜,甚至有些老套,但它激起了全人类的情感共鸣,更值得所有中国电影人进行深刻的反思:除了在技术方面我们要虔诚地学习好莱坞的先进手段,更要思考如何有效地在电影中探究和展示人类复杂的情感并升华我们的艺术体验。
《阿凡达》以极致的创新技术和朴素的诉求方式为我们讲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感人故事。作为现代大众文化下的电影商品,《阿凡达》完成了自我的超越,这种超越不是詹姆斯·卡梅隆自身对《泰坦尼克号》特效和票房的超越,甚至不是对所谓未来电影发展方向有着重大技术革命贡献的超越,而是其在对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做出的深刻思考所体现的重大人文关怀价值。
詹姆斯·卡梅隆曾经说过:我们人类不要太放纵自己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的自信,我们应该寻找新的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法。这让笔者想起了纳威人见面时的招呼语:I see you——“我看见你”。最简单的字眼却蕴含着融入世界的力量。“I see you”绝不仅仅是“我看见你”的意思,更深的意蕴是:我看见你,不仅仅看到你的人,还看到你的灵魂,看到了你的本真。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阿凡达》里那穿越时空的爱,看到了希望人类回归自然的深情呼唤。
五、结语
有人曾经问导演冯小刚,说如果一部电影讲的是六十年代时人的爱情,现在的八零后、九零后能理解吗?冯小刚说,只要是真挚的爱情,不管什么年代都能打动人,都能被理解。是的,或许正是基于只要是真挚爱情就可以打动人的信念,张艺谋在《山楂树之恋》里给我们展示了现代人对纯粹爱情的期盼。1994年,张艺谋拍出了《活着》,那是他身为一个导演最值得纪念的一笔。或许我们还是对张艺谋有着超出了时代的期待,在这个纯粹爱情稀缺的年代,即使是中国最好的导演也无法给我们一个十分满意的答案。最简单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心,最淡泊的境界最让人向往,却最难达到,但是,这丝毫没有阻止我们的电影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庐山恋2010》里,男女主角历经坎坷最后相会在机场;《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和王伟终于相会在泰国芭提雅的爱情树前;《月满轩尼诗》里男女主角平淡如水地相处相爱相离;《人在囧途》中李成功最后回归到家庭的怀抱。所有的一切,都显示了2010年电影中情感诉求的主流:对纯粹的期冀,对自然本真的追求。
(周莹 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276828;刘新生 曲阜师范大学 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