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711

[ 李一兵 文选 ]   

文学大观说离别

◇ 李一兵

  纵观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长河,古往今来,始终有几大“永恒”的主题与题材贯穿于文学作品中,历久弥新。在这些主题或题材中,“离别”无疑是作品欣赏与写作中最常见的主题。由此,笔者以中学语文课本为基点,适当扩展、延伸,对有关“离别”这一主题的诗文作一个较为宽泛的联想与演绎。
  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伟大的文学家苏轼曾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见“离别”是人生中的常态。亲朋的离散,情人的分别,骨肉的分离……人与人之间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离别”的悲喜剧。对于这一常态,在交通发达、通讯便利的今天,似乎已没有了太多让人痛彻心扉的感觉,然而,这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鸿雁传书”的古代,“离别”在一定意义上即意味着“永别”,所以对古人来说,面对无法抗拒的“离别”,他们要比今人伤感、失落、痛苦得多。
  在众多离别的诗文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当属离别之愁、离别之痛。离别之痛是几千年来说不完道不尽的情怀。“多情自古伤离别!”“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后,是对亲人失魂落魄的牵挂,“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是对故国恋恋深情的郁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对朋友强咽苦酒的决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一种是对家乡故土叛逆的原罪忏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边情伤壩陵,那端魂断蓝桥,秦月汉关,你思我念。
  离别在现实生活中像水一般平淡,在文学作品中却如山一样凝重。“杨柳”“长亭”“残月”“夕阳”“帆船”“浊酒”“秋水”等等,都成了离别的代言人,更是遭遇离别的人们寄托愁思的所在。“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鱼玄机《折杨柳》),“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在这数不尽的诗文词句里,一个“别”字,一个“离”字,就能将当事人离别时的万般眷恋、不舍浓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离别时的浓愁,也在字里行间肆意倾泻下来。
  “离别”有暂时的生离,也有永久的死别。“悲莫悲兮生离别”,生离的痛苦折磨人的心神,尽管约定一段时间后还要相见,但摆在眼前的现实却是实实在在的分别及未卜的结局。这是离别的痛因。前路坎坷、前途渺茫,此地一别不知何时再相逢,不知相聚于何期。于是临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孤独,是离别的下一站,是失去的剩余价值。“梳洗罢,独倚望江楼”,“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离别”在古典诗文中被塑造成一种残缺美,但是这美的背后,又包含着多少个思念成疾的不寐之夜,多少泪水噙在双眸的忧伤,多少茶饭不思衣带渐宽的等待?
  正像李煜在《浪淘沙》中说得那样:别时容易见时难。一语道破离别人的苦衷。正是因为离别后痛苦万分,离别后诸事难料,前途未卜,所以离别还是留下就成了人们艰难的抉择。对于离别之难,古诗吟:“相见时难别亦难。”写情高手也往往在一个“别情”上面,做足难解难分的文章,如“聚散两依依”之类。佳人送别才子,如不送他出门,不甘心守着个寒儒酸丁过活;送他呢,考上功名又恐成了别人的东床快婿。难!两难!明代市井故事《三言两拍》中就记述了不少这样的悲剧,送别时才子佳人两情难舍,信誓旦旦,然而才子功成名就后,早已忘却了当时的诺言和独自等待的佳人。别离要舍弃,要以前途未卜作为代价,这就是难舍难分的情结所在。因此,古时在分手之际,对只道一声“珍重”似乎不太放心,总要互赠对方香囊玉坠之类的贴身小玩意儿作为信物,以备人去物在,睹物思人,以使恋情、友情有所寄托。不然,再见遥遥无期,若无信物在身,是很容易忘了对方的。
  离别伤情,即使圣贤伟人,也曾为离别的事伤神恸心。一代伟人毛泽东踏上万里远征的革命道路的前夕,在告别爱妻杨开慧时,用他那指点江山之笔写下了缠绵凄楚之诗句:“挥手自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可见离别之愁无人能够抗拒,只有借助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愁思。而相对于这还有归期的生离,死别就似乎更加让人无法抗拒,更加让人痛彻心扉了。“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江城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类似这样永久的别离,读来更让人唏嘘不已!
  离别之难,还在于以此作为终极目标的达成之难。秀才赶考、壮士远征、贬谪异乡、羁旅漂泊,种种分别都有某种或主动、或被动的目标。因此,离别不单是过程,亦是一种人生目标。但是人生价值的实现,人品精神的展示,人格尊严的张扬,全由这离别一举完成,也正是这些“离别”,构成了文学世界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李一兵 重庆开县实验中学 404000)

文学大观说离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