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朱自清先生心境温厚,行文节奏舒缓,文字清淡,为人所共赏。王灏先生在其《风格之诞生与生命的承诺》一文中,更述称朱自清的散文为“清灵澹远”。
但论《荷》,文者大抵对其中写景状物的文字大加褒扬,赞其文笔细腻、自然新颖,认为“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1]。至于《荷塘月色》篇末所引梁元帝《采莲赋》一段文字,却命途多舛。以前,人教版将《荷塘月色》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时,却将该段引文做了删节处理。而论者也大抵对此段引文置之不论,更不乏加以恶评者,即如余光中先生就说,“本文的末段,从‘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到‘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为止,约占全文五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引经据典,仍然不脱国文教员五步一注十步一解的趣味。这种趣味宜于治学,但在一篇小品美文中并不适宜。”[2]
那《采莲赋》的引用真是多余的吗?
笔者早年欣赏毕加索的名画《海边上奔跑的二妇人》,甚为不解。画面上是两个裸体的妇人,在阳光下的海边沙滩上狂奔。虽为裸妇,却无诱人的曲线,反是健硕的肌肉,亦无清秀的容颜,反是“丑陋”的面庞;既没有典雅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又不会激起观者“压抑了的欲望”。笔者实在不理解这幅画究竟美在哪里,于是摇摇头走开。
直到有一年,笔者初到兰州,工作压力又重,加之身在阴暗潮湿的居住环境中和陌生压抑的工作环境中工作,而身体极为羸弱,让笔者的心情极为黯淡。恰在此时,笔者又一次看到了这幅画,突然感觉它简直美极了!
仔细想来,正是因为笔者身处潮湿阴暗之中,才如此向往阳光和沙滩;正是因为身体极为虚弱,才如此渴望健康;正是因为心理极度压抑,才如此希望能脱尽衣衫,在阳光下自由狂奔。
笔者这时终于理解了毕加索。正是因为他创作这幅画时心理极度压抑,身体极为虚弱,心情极为黯淡,才用他的如椽画笔绘出了心中最美好的图景。不是他画不出诱人的女性曲线,而是他不希望笔下的妇人受到哪怕一点点的束缚,甚至连身上的肌肉都可自由地生长,甚至面容都不用顾及人们对美丑的评判标准。
被禁锢的人总是极度渴望阳光与自由,因而身处压抑之中的高明的艺术家总是可以用他们的笔绘出“阳光与自由”的“心象”,用它来极为隐蔽地表达自己的压抑与孤独。
压抑中的毕加索绘出了《海边上奔跑的二妇人》;极度压抑下的海子写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心里颇不宁静”的朱自清先生,却引述了这样一段绝妙的文字:“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在那纸醉金迷的六朝,在“夏始春余,叶嫩花初”的美好季节里,在“十里荷花”的江南水乡,一群艳丽的“妖童”和美貌的“媛女”,“纤腰束素”,盛装艳服,自由地荡舟湖上。在明媚的阳光下,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小舟在盛开的莲花间穿行,在满池的浮萍和水藻间飘荡。他们名为采莲,实则“荡舟心许,兼传羽杯”,美好的爱情在潜滋暗长;少女们“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如画的容颜,银铃似的笑语,久久回荡于水面。
而反观作者自己呢,身处北国、暗夜,虽年方而立,却已老气横秋。别人有美好的爱情,自己却只有“柴米油盐”的发妻;别人的生活充满欢笑和自由,自己却只有压抑和烦闷;别人有的是喧嚣和热闹,自己却只有苦闷和孤独。于是,朱自清先生写道:“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段《采莲赋》在现在的学生看来,文字似乎过于艰涩,而在国学功底深厚的朱自清先生,却是信手拈来,借它描绘出了一幅孤独压抑中最美的“心象”,其深沉内敛的抒情手法简直可媲美毕加索,而知音能有几人?
余光中先生论《荷塘月色》中“妻”的角色曰:“《荷塘月色》的第一段,作者把自己的身份和赏月的场合交待得一清二楚;最后的一句半是,‘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全文的最后一句则是,‘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一起一结,给读者的鲜明印象是,作者是一个丈夫,父亲。这位丈夫赏月不带太太,提到太太的时候也不称她名字,只用一个家常便饭的‘妻’字。这样的开场和结尾,既无破空而来之喜,又乏好处收笔之姿,未免太‘柴米油盐’了一点。”[3]
殊不知朱自清先生设计这个“睡熟好久了”的“妻”的角色,是与苏轼《秋声赋》中“垂头而睡”的童子一角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假之以抒孤独之情的。当自己一个人漫步于月下,心中由不宁静而宁静,由宁静而复又纷然的时候,不但无人理解,甚至自己的妻子都已“睡熟好久了”。这就是朱自清先生要借以表现的孤独,一个封建士大夫式的知识分子在动荡的时局中所产生的不为俗人所能理解的孤独、苦闷与压抑。
后之览者,谁复有感于斯文?
注释:
[1]刘泰隆:《朱自清作品欣赏》,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余光中:《论朱自清散文》,名作欣赏,1992年版,第2期。
(宋建华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