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朝末年,像龚自珍这样的有识之士敏锐地感觉到了人才凋零的社会弊病,痛心疾首之余,他们忍不住大声疾呼,呼唤社会改革,呼唤个性解放。龚自珍则以梅花设喻,分析了人才惨遭扼杀的原因,表达了对人才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卑劣行径的愤怒,也抒发了自己疗救人才、拯救人才的勇气与决心。
关键词:《病梅馆记》 龚自珍 寓意 赏析
《病梅馆记》又叫《疗梅记》,写于1839年,是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寓居昆山时的作品。此时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行将崩溃的时期,整个社会的黑暗氛围和腐朽状况已达到了极点。作为一个极力主张通过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文人,龚自珍清醒地意识到社会发展必须依靠人才的支持和任用,然而他亲眼目睹的却是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严重压制和摧残,整个社会已经呈现出万马齐喑的局面,所以他抑制不住心中的悲愤,写下了这篇著名的《病梅馆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戕害与压制,强烈呼吁社会改革与个性解放,倡导人们要爱护、培养人才。文章借梅喻人、托物议政,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成为了龚自珍散文的代表性作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梅是“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是“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历来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是被人格化了的存在,是德才兼备、品行高洁的仁人志士的象征。龚自珍笔下的梅花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的象征,“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作者举出三个著名产梅胜地,实是借偏概全的笔法,举一隅而知全端。自然天地生长出的梅花,乃自然之精华,“皆产梅”,涵盖一切,天地自然孕育才俊之士,人才是天地自然造就的社会精英,这指出了天下人才应有的盛况。然而作者却继而发现“而江浙之梅皆病”,天下并非缺少人才,而是天下的人才都罹难遭祸,发生了改变。这就使得整个国家积贫积弱而又无人可用、无才可使,整个社会出现了万马齐喑的悲剧性状况。作者以“病梅”设喻,展示了人才应有之情形与现实情形之间的矛盾,使人们产生痛惜之心和探究病源之心。
“文人画士”是造成病梅的罪魁祸首,是他们提出制定了评价梅的价值标准:“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所以正是他们的这种标准的提倡改变了世道人心和社会风气,他们颂扬梅的病态美,而且要求以这样的标准来改造梅花,这是造成病梅的根本原因。而且“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说明这些人是暗地里真正的根源,他们具有隐蔽性,他们是居心叵测、不可告人谬论的提出者;然而,去宣扬这种观念的又另有其人,“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这就是文人画士的爪牙、代言人,他们已经明目张胆地公开宣扬谬论,使这种谬论直接导致了病梅的产生;而病梅的炮制则是通过“鬻梅者”来实现了,这种“蠢蠢求钱之民”受到利益驱使而对梅花进行了摧残,“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他们是文人画士的奴才,是扼杀人才的刽子手,是工具。在这几种人的祸害之下,整个社会对人才进行压制扼杀,并且以病态为美,美丑颠倒,是非混淆,正邪不分,以致出现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悲惨局面。所以作者以探求病源入手,深刻揭露社会人才凋零的原因,对统治者的险恶用心、卑劣手段都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揭发。
接着作者以“疗梅”为喻,表达了自己呼唤改革以求人性解放和精神解放的愿望。“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以完者”,表达了自己多方努力,挽救医治病梅;“泣之三日”表达了对病梅的同情、对人才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卑劣行径的愤怒;“乃誓疗之”表达了自己疗救人才、拯救国家的勇气和决心。同时表明了自己所准备遭遇的艰难,“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垢厉”,自己愿意付出心力与黑暗势力作斗争,有义无反顾的豪慨。“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作者发出了深深浩叹,愿穷尽一生光阴和心血来疗救人才而心甘情愿,这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号何其相似!这是一种蚀心的疼痛,是拼死的愤慨,是仁者的博爱,更是作者感到自己有志救世却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的浩叹。
清朝末年像龚自珍这样的有识之士敏锐地感受到了社会弊病,痛心疾首,忍不住大声疾呼,然而他们的这种“铁屋中的呐喊”并没能叫醒昏睡中的清王朝统治者,这种呐喊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本文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讨》的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A-03-2)
参考文献:
[1]陈铭.龚自珍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周振甫,徐明翚.散文写作艺术指导[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3]西渡.名家读古文(下)[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语文组.中国语文[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沙振坤 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67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