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快书产生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兖州一带,其传统书目是《武松传》。主要的流派有以高元钧为代表的高派和以杨立德为代表的杨派等等。《武松传》与《水浒传》及其他的水浒评话不同,它创造了一些不见于原著的故事,虽没有其他评话详尽,却也不失精彩。山东快书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对《水浒传》的流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字:山东快书 武松传 高派 杨派
一、山东快书简介
山东快书,是产生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兖州一带,流行于华北、东北某些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山东快书最初只说《水浒》中的武松故事,因此又被称为“武老二”,艺人则被称为“说武老二的”。因为演说的是高大魁梧的武松,因此艺人还被称为是“唱大个子的”。除“武老二”之外,山东快书还有“滑稽快书”(因其语言滑稽幽默而得名)及“竹板快书”(因用竹板伴奏而得名)的名称,其被正式确定为“山东快书”则是在1949年。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年代说法不一,一种认为是产生于万历年间,即“刘茂基创始说”;一种认为是产生于清道光年间,即“傅汉章创始说”;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山东快书产生于清咸丰年间,即所谓的“赵大桅说”。张军的《山东快书的创作与演唱》中说:“傅得《武松传》,潜心研究,加以充实发展,乃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曲阜林门会(孔林前春秋庙会)正式“撂地”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所以说傅汉章是最早演出山东快书的老艺人,至今约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1]因此,大多数人赞同山东快书产生于清道光年间的说法,即“傅汉章说”。山东大学中文系李万鹏先生则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他认为此三人并非山东快书的开山鼻祖,只是不同时期的山东快书的代表人物。
对于山东快书的乐器,山东快书的著名演员孙镇业(曾学艺于高元钧)在接受独家专访的时候就说:第一任首唱山东快书的拿的是瓦片,用瓦片来打节奏。后又发展成为竹片,因竹片声音太小,艺人又开始使用铁片,铁片打出的声音不够圆润,因此又改成用铜片,铜片打出的声音不仅圆润,而且还能让艺人根据自己的声音来校正铜片的声音,使二者达到完美的融合,以求更完美的演出效果。
对于山东快书的传授体系,张军的《山东快书的创作与演唱》中有着较详细的介绍:“傅汉章传艺于师弟赵震,徒弟魏玉河。魏授徒卢同文、卢同武兄弟。其后,卢同文传艺杜永春,卢同武代师收徒杨逢山,亲传技艺。杨逢山之后就是杨立德。另一枝,赵震授徒吴洪钧,再传而至马玉恒等。同时,赵震、卢同武,杜永春,因朋情传艺戚永立。戚兼得诸家之长,颇有成就,授徒范元德、郭元和、李元才、高元钧等,其中高元钧一代名家,艺术造诣最为突出。”[2]另外杨立德授徒高绍清、赵连甲、金双城、侯金杰等,马玉恒传艺于徐清河,高元钧先后授徒有两百多人,其中比较有成就的有刘洪宾、刘学智、陈增智、孙镇业、牛增福、李燕平、刘鹏、刘立武等。《山东快书概论》指出山东快书有三派,即杨派、高派和新派。
高派代表人物是高元钧,《山东快书的创作与演唱》一书里说:“高元钧,身材槐梧,嗓音洪亮,艺术上刻苦钻研,表演极为风趣生动,且善于从相声、京剧等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丰富、发展了快书的表演形式,形成流行全国的‘高派’。”杨派的代表人物则是杨立德,“杨立德,注意吐词的功力,善说‘俏口’、‘贯口’,强调轻松幽默,不强调使用过多动作,自成一家,称为‘杨派’,也有很大影响。”张军先生的这两段话,基本上概括了高派水浒和杨派水浒说书的艺术特点。高派和杨派的传统书目中都有长篇演出本《武松传》,但其回目略有不同。杨派的《武松传》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包括《东岳庙》、《狮子楼》、《石家庄》、《十字坡》、《闹公堂》、《闹南监》、《快活林》、《美人计》、《飞云浦》、《鸳鸯楼》十个回目,而高派的演出本《武松传》则由中国曲艺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比杨派《武松传》多了《景阳冈》、《闹当铺》、《调虎计》、《张家店》、《蜈蚣岭》、《白虎庄》、《二龙山》六个回目。虽然杨派《狮子楼》和高派的《阳谷县》异名,但是其内容是大体一致的,都是讲武松杀死西门庆,为兄报仇的故事。其中,《东岳庙》、《石家庄》、《闹当铺》、《闹南监》等都不是《水浒传》中的内容,都是艺人们的独创。另外还有高元钧与刘铜武、宋宗科的口述本《武松传》。
二、《武松传》与《水浒传》及其他水浒评话比较
《武松传》作为一种地方曲艺形式,作为《水浒传》的一种传播形式,必然与《水浒传》和其他的水浒评话有不同点。
(一)《武松传》与《水浒传》的区别
刘司昌、汪景寿先生合著的《山东快书概论》中的第四部分从说唱艺术的角度、武松的形象塑造以及艺术表现方法等方面对《水浒传》中的五十回和《武松传》进行了很详细的比较,使两者之间的区别显而易见。
首先,不管是杨派还是高派的《武松传》,都增加了原书中所没有的情节内容,如《东岳庙》就是《水浒传》中所没有的,是艺人自己的加工与创新。《东岳庙》也叫《武松赶会》,杨派《武松传》中共有三段,高派中则有五段,内容稍丰富。大体情节是说武松返乡之后,在小霸王周通的协助下铲除李家五虎霸的故事,带有着浓郁的英雄主义色彩。《东岳庙》的主旨就是要表现武松的那种不畏权贵,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除暴安良的英雄气概。
除《东岳庙》外,《石家庄》、《闹南监》、《摔杯记》等都是《水浒传》中所没有。《石家庄》又名《八岔路》、《武松装媳妇》,其大体情节是:武松因杀西门庆而被充军发配孟州的途中,闻知恶霸方豹欲抢石秀之妹石桂香,武松便男扮女装,代桂香出嫁,直至方家,并将方豹“劈了个两分张”,为民除害。语言风趣幽默。《闹南监》,表的是武松制服勒索犯人的狱卒催命鬼和活阎王的故事。《摔杯记》上承《闹南监》,下启《快活林》,一般不单独演出,往往被并在《快活林》一回中,讲的是施恩父子席间巧设计,欲使武松为其夺回被蒋门神霸占的酒店的故事。
除情节内容之外,《水浒传》与《武松传》里的武松形象也略显不同。《山东快书概论》中说:“《水浒》里武松的艺术形象体现着长处和遗憾的活生生的辩证法。”并指出了原著中武松性格的三个方面,即“刚烈——近乎残忍”、“倔强——近乎乖戾”、“忠孝——近乎愚昧”。山东快书在保留了武松原来的性格的同时,也加进了他性格中的其他方面,使之更加生动形象。如《武松闹当铺》,武松到当铺之后,为了不让两个解差为难,一改以前“先打后商量”的一贯作风,采取了智取的策略,足见其性格中的“通情达理”的一面。
(二)与其他水浒评话的区别
杭州评话、扬州评话中的水浒评话,都是以情节的极大丰富、发展和篇幅宏伟取胜,他们将《水浒传》中所没有的或者是简单交代的部分,加以创造,使内容远远超过原作的篇幅。而山东快书是一种取韵文语言的艺术表演形式,它不依赖于字数的多少,而是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以精练的语言描绘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如《狮子楼》第五段中写武松斗杀西门庆的场景,可谓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武松一刀劈向西门庆,西门庆闪身躲一旁。
武松抬腿踢一脚,西门庆抽身躲得强;
武松举刀劈心刺,西门庆蹭的声蹦到窗台上;
武松来了个单风贯,劈脸揍他一巴掌;
这一巴掌揍得狠,半边脸揍成个大胖胖。
西门庆心想要坏事,他的本事比我强;
再待一会不逃走,准得在他刀下亡。
三十六计走为上,我何不舍命来跳窗。
乘着武松换架势,咣的声踹开窗两张;
站在窗台往下看,离地足有五丈长;
要是这样跳下去,不死也得骨头伤。
这小子心里正犹豫,后面上来了武二郎。
一刀一刀往下剁,西门庆招架着了忙。
左砍左躲难招架,右砍右躲难提防。
西门庆眼看架不住,忽然一计想心上:
手疾眼快飞一脚,正踢到武松手腕上;
当啷钢刀踢出手,小子心里一亮堂,
心里说:都说武松功夫好,我看是稀松又平常。
你的手中没武器,我跟你比比碍何妨。
西门庆蹭的一声跳下地,跟武松动开了把式行;
饿虎掏心打过去,恨不得一拳揍死武二郎。
武松身子猛一闪,使了个顺手来牵羊。
……
山东快书中武松斗杀西门庆的篇幅虽没有杭州评话、扬州评话中的长,却也不失精彩,很生动地描述了两人之间的搏斗。虽然没有很详细地说武松都有哪些招式,西门庆有哪些花样,但是其打斗场面能让人感受到厮杀时的紧张气氛,与杭州、扬州评话中的故事情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艺术效果并不亚于其他水浒评话。
再如,杭州评话和扬州评话《武松》中,说书人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武松办差的经过及期间的种种遭际。《武松传》在这一点上则与《水浒传》一致,简单几句话交代了武松的出行。
山东快书的《武松传》与其他水浒评话另一个不同点是,它既可以独立演出,又可以组成长篇来演出。其他水浒评话往往是以“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结尾,这与《水浒传》每回目的结尾形式大致相同。如杭州评话《武松演义》中第九回《狮子桥王婆正法 十字坡武松打店》就以“毕竟武松怎样会见施恩,且听下回分解”来结尾。这说明杭州评话的每回目都是互相联系的,是密不可分的,扬州评话也如是。但是山东快书则不同,每一回都是独立完整的故事,说完这一回,下一回则是另一个故事。如高派《武松传》的第一回《东岳庙》结束后,艺人结尾的方式是“这就是武松大闹东岳庙,到下回,武松打虎景阳冈”。究其原因,是因为山东快书中的《武松传》将武松的故事单独演说,且只说该回相关的事情,对于其他的事情则不提,说武松就只说武松。武松与其他英雄之间的相遇、关系等往往采取省略的手法。如《石家庄》中,对于武松与石秀的关系,只是说他俩“磕过头烧过香”,是拜把兄弟,一句话带过。
山东快书除其代表性书目《武松传》外,还有一些短篇。由黄枫等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于1980年出版的《武松闹当铺》中就收录了《武松闹当铺》和《武松和老虎》两篇。《武松闹当铺》讲的是武松在被发配到孟州的过程中,恰遇一老妇人从当铺里哭着出来。武松得知老妇人的丈夫已死,当铺老板不仅拖欠三年的工资,甚至连盘缠都不给却将其赶走时,武松毫不犹豫地到当铺为其抱不平的故事。足见武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气概。不同的艺人演说的《闹当铺》也不一样,各有特色。《武松和老虎》虽然是根据《武松打虎》改编而成,但是内容却并非说的景阳冈上的武松的故事,而是戏台上分别表演武松和老虎的张三和李四。由于张三再三被人称赞表演得好,以至于让他骄傲得目中无人。饰演老虎的李四为了教训张三,在台上,不管“武松”怎么恶打,他这只“老虎”都不配合:“这只虎说啥也打不死了,越扑越打越有力。张三累得直出汗,老虎摇头摇尾美滋滋!到后来,老虎跑,武松赶,在戏台上一个劲地转圈圈……”杨派《武松传》中也收录了《鲁达除霸》和《李逵夺鱼》两个短篇。《鲁达除霸》的故事根据《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改编而成。讲的是鲁达在酒楼中遇到被镇关西害得家破人亡的卖唱女,并为其报仇伸冤的故事。《水浒传》中的“拳打镇关西”精彩在鲁提辖的那三拳,但是山东快书却独具一格,别具心裁地将那三拳省略,但也不失精彩。《李逵夺鱼》则源于《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写为夺新鲜的鱼,与张顺争斗的故事。
作为一种地方独特的艺术形式,《武松传》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山东方言的运用。山东快书产生于山东境内,其演说也是按照山东方言来说的。其中许多词语用的是地地道道的山东话。如“哈哈笑”、“没觉着”之类。耿瑛先生说:“传统的曲艺中,有许多大书都涉及到地理知识。”《武松传》中便体现了这一观点。在杨派《武松传·东岳庙》说到五虎霸贴报单的时候就提到了冀州、赵州、栾城等上百个地方的名称。同时,山东快书有着浓郁的市井风情,如《东岳庙》中,艺人就描述了形形色色的人,展现了普普通通的市民生活。在这一段中,提到的人物有农民、地主、学生、妇人等等,他们都为了不同的目的来到会上。另外,《武松传》还体现出了当地人们的饮食风俗,如“这个说:‘俺到会上……俺喝甜沫。’老太太说:‘傻孩子,开胃口还是胡辣汤’”。甜沫、胡辣汤都是山东鲁中西部地区的特色小吃,而且这种小吃一直流传至今。总而言之,在《武松传》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一幅幅市井风情图。
山东快书刚开始只是在山东境内及江苏省的一些地方流传,解放后,逐渐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山东快书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除了如高元钧等的艺人们创作加工的功劳外,还得益于他们改 “荤口” (唱词和表演中的黄色内容)为“净口”,并从其他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使山东快书不断地发展壮大。山东快书中的水浒故事不仅给《水浒传》添加了更多的色彩,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水浒传》的流传。
注释:
[1][2]张军:《山东快书的创作与演唱》,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解玉琳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