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欢树》不仅仅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抒情散文,也是一篇作者对生命问题进行思考的文章。合欢树融入了作者对哲学的思考,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合欢树不仅仅是母爱的象征,也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是母亲活在人世时的希望树,是儿子对母亲的理解树,是母子之间的亲情树。
关键词:合欢树 命运 思考 哲思
《合欢树》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有人认为这是一篇借眼前树来回忆、怀念母亲的散文。如果这样的话,按照一般的思路应该先写树,然后再由树引出对母亲的回忆。可是文章却是先写回忆,后插入树以及树的来历和成长,再写我的沉思。从结构上来看,课文不太符合借物写人的结构安排。从内容来看,仅仅把《合欢树》看成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合欢树体现了史铁生对命运的思考。理由如下:
一、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
史铁生其人。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插队到延安,1972年因下肢瘫痪被逼到轮椅上,从此借助轮椅行走。1974年到工厂做合同工,1981年因肾受损停止工作回家疗养,1983年患尿毒症至今,靠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在残疾和疾病的双重困境中,他对人生、对生死、对怎样活着、对爱等进行思考,并把这些思考通过作品表达出来。他的著作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空》、《命若琴弦》、《往事》,散文随笔《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全国文学刊物奖,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合欢树的来历。那年,母亲把合欢树当做含羞草栽种在花盆里,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比较茂盛。又过了一年,合欢树被移出盆,栽在院子里。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健康变残疾,因残疾而对生命有所感悟,并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所以说,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
二、合欢树是活得最苦的母亲的希望树
儿子截瘫以前,母亲年轻、能干、长得最好看。儿子截瘫以后,母亲骤然变老,不再自我。母亲去世的前几年,活得最苦。这“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辛苦。为儿子治病奔波、操劳、护理的劳累之苦。唯一的健康的儿子忽然残废了,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意味着什么?母亲把全部心思放在儿子身上,尽管医生明确表示,儿子的病情目前没办法医治,母亲仍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兼着大夫和护士的双重职责。
其次是不被理解的心苦。“活到最狂妄的年纪上,忽然残废了”,对于一个处在人生最美好年龄段的青年来说,不亚于被判了极刑;而对于母亲而言,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面对因残疾而变得脾气暴烈的儿子,母亲心神不定坐卧难宁。“死”的念头占据儿子的心,母亲惊慌,昼夜守着儿子。儿子喊道:“我活着有什么劲!” 母亲扑过来抓住儿子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活…… ”母亲扑下去的是儿子想死的念头,抓住的是儿子活下去的欲望,忍住的是儿子的抱怨,说出的是自己的希望“好好活”。母亲不被理解的心苦,只有自己知道。
再次是疼痛折磨的病苦。母亲患肝癌。她常常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但在儿子面前,她还得忍着。
但是在苦难中,母亲找到了希望,对合欢树的希望。
“我”只能依靠轮椅走路后,母亲多次到劳动人事局求人替“我”找工作,每次都被拒绝。回家途中,母亲从路边挖来“合欢树”栽在盆中,误以为是含羞草。合欢树枯萎了,母亲叹息了一声,但却不放弃,仍然让它长在盆里;合欢树长出叶子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合欢树生长环境狭小了,母亲把它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母亲天生喜爱花草、热爱生活,这个时候的合欢树无疑成了母亲的寄托。她渴望合欢树能够活下来,实际上是渴望儿子能够活下来,战胜逆境,从苦难中走出来。母亲对儿子充满希望:首先是对 “我”治好病的希望。“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的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每一回她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其次是对“我”从事写作的希望。“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母亲总念叨,合欢树什么时候长出花,何尝不是渴望儿子用自己的笔闯开一条路来,能够开花结果?
处在困境中的母亲关注合欢树、呵护合欢树,对合欢树充满希望。合欢树的旺盛生长寄托了母亲对生命的期待,对希望的憧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那同样是母亲对儿子不便言说的希望,在母亲的内心深处,它是一棵希望树。
三、合欢树是儿子对母亲的理解树
儿子又是如何看待母亲呢?儿子10岁时,作文得了第一,母亲轻视他的成功,让他非常懊恼。20岁时,瘫痪,对于治病丧失信心,对活着绝望。儿子对母亲的良苦用心视而不见,心想:“死了倒好,死了倒痛快。”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这个时候,儿子根本不理解母亲。儿子30岁时,发表第一篇小说,母亲已经离开人世。合欢树似乎已被儿子遗忘。记忆的闸门由曾经的邻居的一句话打开,“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当时“我心里一阵抖”,“推说手摇车进出不易”,拒绝与合欢树见面。一个“抖”字倾泻出儿子的内心世界:母亲没有走远,她就在儿子的内心深处。“我”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现在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要是求人背我过去,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儿子后悔不是因为前两年没有去看,而是给自己寻找一个借口——因为懂得了母亲,所以不敢面对。“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母亲给过儿子两次生命。没有母亲,在儿子截瘫后的那几年中,他的第一次生命早就走到了终点。母亲的发丝、母亲的絮叨、母亲的身体、母亲的病疼、母亲的坚强、母亲立在门口的身影、天坛中的脚步、母亲的苦难、母亲的命运,使儿子明白了活着的不易、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她用行动给了儿子“人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的答案。正如作者在《我与地坛》中所写的“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深刻鲜明”。所以即使是坐在轮椅上,病患缠身,儿子也顽强地进行文学创作。31年来,他发表了150多万字的作品,获得了多个奖项。发表作品意味着成功,获得如此多的奖项标志着成名。可是这些,母亲已经看不见了。母亲生前,儿子给她的又是什么呢? 如果不是儿子,母亲的生活可能会是另外的样子,母亲不会早早离开人世。儿子理解母亲,对自己那时的行为深深地自责。因此,合欢树是儿子表达忏悔的意象。
四、合欢树是亲情树
文中三次提到那个刚来世上的孩子,前两次说他“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就是合欢树的影子,最后说到“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那个孩子不哭不闹,不给自己的母亲增加负担,平静地成长。他注视着合欢树,同时也在合欢树的注视中渐渐长大。合欢树就是为孩子撑一树绿荫的母亲。孩子成年后,成了一颗参天大树,回忆与母亲有关的童年生活,牵绊他去看那棵树,就像作者回首来路一样,此时,才会渐渐发现母亲对自己的付出。几乎每一对父母与孩子都是这样。只是每一位母亲又都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我”的合欢树,是母爱的希望,也是“我”对母亲苦难生命的认识。合欢树见证了母子共同抵抗命运的艰难历程;见证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母亲由不理解到理解的心路历程。
在母亲静静地注视下,儿子静静地长大;在儿子的回首中,母亲渐渐淡出儿子的视线,藏在心中。在注视和回望中,连着的是亲情。合欢树是史铁生的合欢树,更是每一位读者的合欢树,因为它是人生中坚强守候的亲情树。
史铁生笔下的合欢树已不是一棵客观的树,而是蕴含着对自我的超越、对母爱的赞扬、自我的忏悔以及对生命意义的哲理性的思考,因此合欢树是一个哲思意象,含有丰富的情感。
参考资料:
[1]史铁生.我与地坛[Z].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史铁生.史铁生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钱虹.平淡蕴深情 简约胜繁文[J].名作欣赏,2003,(9).
(邢小丽 河南省平顶山市工业学校 46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