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734

[ 张许敏 文选 ]   

浅析2010年翻拍名著电视剧中的文化困惑

◇ 张许敏

  可以说2010年是上映翻拍古典名著电视剧最为集中和火热的一年,从年初的《新西游记》至年中的《新三国》,到之后的《新红楼梦》,犹如繁花盛开,不约而同又貌似势不可挡,由此引来观众的不少好奇,但也出现了不少文化和审美上的争议。以《新红楼梦》为最,从作品上映开始,各种评价不绝于耳,在肯定技术进步的同时,太多人表现出对其文化表达的困惑,甚至有赤裸裸的反面意见乃至谩骂之声。本文试图通过对三部翻拍作品的部分分析,探讨翻拍名著时产生的文化问题,并以此折射出近年来中国翻拍电视剧中存在的一些文化弊病,进而给出些许建议。
  
  一、迥然不同的名著翻拍
  
  1.言情神话的《新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部劝说众生行善积德的神话小说。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至今仍流传深广,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特别是电视剧《西游记》的拍摄,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西游记》的故事情节,目睹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新版《西游记》的野心却绝不止于每集精彩动画效果的运用,而是立意要拍一部言情版神话。不仅如此,新版《西游》突破了师徒对立、人妖对立的人际关系,人物关系更加人性化。唐僧已不那么没用了,而是摆脱了以往愚僧的形象,化身为一位拥有大智慧的高僧,沙僧也多了些勇猛和智慧;师徒间偶尔的一些小打小闹,让人感觉很和谐;妖魔不再是与人完全对立的,妖亦有情,魔亦有义。白骨精成了孙悟空的前世把兄弟,玉兔精成了孝顺父母的公主典范。唐僧师徒在西行途中不单单是降妖除魔,而是又多了一项任务,就是在每一次与妖魔的较量之中,坚持渡化之路,将他们往真善美上引导。新版《西游记》的缺点是主角都没了个性:悟空少了灵气,多了傻气;唐僧不像是得道高僧,倒像心理医生,又像靠嘴皮子吃饭的佛学推销员,话多得能把人逼疯;妖魔不是被降服的,而是被逼服的。剧情的合理性也存在问题。
  2.重构历史的《新三国》
  以三国历史为时代背景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看似背离了历史、实则博大精深的小说名著。几百年来,罗贯中所塑造的刘备、诸葛亮和曹操等人物形象,早就变成了历史的脸谱。从三国里的谋略来看,世间一切的尔虞我诈几乎都体现在了里边,几乎所有中国人特有的为人处事方法,都融汇其中。
  新时代需要有新文化,新文化需要有新思想。在这传统时代已经死亡,新时代还没有诞生的时刻,许多历史形象被颠覆了。新版《三国》以曹操为主线,诸葛亮为副线,突破了老版拖沓松散的结构,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重整,简化非重点章节,剧情紧凑连贯。新《三国》剧本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之间进行了平衡,更加尊重历史,也多少有些为曹操正名的味道。
  3.审美极端的《新红楼梦》
  曹氏《红楼梦》,也名《石头记》,是一部浪漫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彻底“看明白”了的作品,里面透露了太多的佛教、道教的“出世”情愫。在87版的《红楼梦》里面,我们能看到一种“悲”,从宝黛钗的眼睛里能读到前世草木之盟、今世金玉奇缘的强烈的宿命感。并非结果影响了我们的审美路线,而是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便预感到了悲剧的即将发生。
  新版《红楼梦》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音乐的烘托,都将鬼片风格营造到极致,剧本和演员在某种程度上是失败的,审美情趣就算再变,美和丑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类似黛瘦钗肥这些原则和底线还是不要去触碰的好。新版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杂乱,在黛钗外貌的标准上倒置,在文字文本与影像文本之间摇摆。《红楼梦》里的女儿多,一水儿的铜钱头使角色的辨识度大大减弱,终于记住谁是谁了,演员又换了一拨,这不是在跟观众玩躲猫猫嘛。再者,额妆也没办法表现宝黛间的传情达意。原著中第四十二回写道:“宝玉和黛玉使了个眼色,黛玉会意,便走至里间将镜袱揭起,照了一照,只见两鬓略松了些,忙开了李纨的妆奁,拿出抿子来,对镜抿了两抿。”这段描述颇能体现宝黛之间的默契和情愫,但黛玉头顶着紧到让人头痛的额妆,万万不可能出现两鬓松了些的窘况。
  
  二、大手笔作品中的文化缺憾
  
  1.刻意区别旧版以致失掉文化精髓
  以新版《红楼梦》为例。《红楼梦》本身意境是唯美的,服装造型也应给人清新不俗的感觉。加之现代技术的进步,很多人都很期待新版能还原服装造型不俗的一面,以弥补旧版的不足。而在《新红楼梦》里,我们看不到这些,反而嗅到了太多的商业味道,看到了为了商业的核心价值而全方位立体地寻找吸引观众眼球的噱头。金陵十二钗原本皆非人间俗品,但那些抹额,从观感上就令人感觉不爽,据说妙玉的造型明显就是要超凡脱俗,新《红楼》里却将妙玉造型成头戴大红花的媒婆形象,显然不符合原著的描写,夸张的额妆更是违背了大众基本的审美要求,离婉约细腻的意境太遥远。
  2.粗制滥造,缺乏文化深度
  以新版《红楼梦》为例,演员的台词就是书中的词,编剧可真省心,一个字都不用改了。新版《红楼梦》大肆摘抄原著中的对话,美其名曰“忠于原著”,这种不考虑语言变迁、简单呆板的做法,其实是对编剧才华单薄的掩饰,是惰怠的托词,是对广大电视观众的不尊重。与此同时旁白絮絮叨叨,不像电视剧,倒像是广播剧。对于电视剧来说,叙事靠镜头,表演靠演技。但不知是导演对镜头的运用不自信还是对演员的演技不自信,旁白泛滥,絮絮叨叨,而且还废话连篇,让人心烦。新《红楼》整个就是一个儿童读物——图配话。旁白用得太多,平均每隔5分钟出现一次,看上去有些像纪录片。
  3.以技术取代文化,追求感官刺激
  新版《红楼梦》的画面剪辑太过漂移,头晕眼花让人抓狂,一部电视剧看起来像是一部沉闷的活动连环画,有些镜头处理得太快,看得人头晕,有些又缓慢得让人抓狂。剧中动不动就用人物影像漂移术,使得剧中人物个个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让人莫可名状。不知为什么新版《红楼梦》背景音乐毫无古典之感,伤感中充满着怪异,只听音乐不看画面,很容易让人误解成一部鬼片。
  
  三、名著翻拍的文化底线
  
  古典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著作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故事极富典型性,深受国人的推崇。旧版名著电视剧的拍摄,虽然条件艰苦,技术尚不发达,但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描绘的故事情景鲜明生动,富于历史性和传奇色彩,堪称经典。二十多年来这些作品塑造的形象深入人心,已逐渐成为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他们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如初恋情人般,尽管不一定是最美、最好的,却让人终生难忘。在这境况下,翻版名著便显得十分困难,因为经典难以超越。
  然而,怀旧不等于守旧。翻版可以普及传统文化,以旧瓶装新酒,以不断进步的技术推陈出新,打造符合新时代的新文化经典。但翻版不是随意的翻版,名著的翻版尤其要讲究底线。
  1.技术不能取代文化,审美不可只求形式
  以新版《红楼梦》为例,其投资、特效、道具等在某种程度上都开创了电视行业的纪录。开篇用电脑特技打造出来的女娲补天、太虚幻境等桥段画面确实也比较唯美、空灵。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这些都是可以被打破的,而人物的神韵、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内涵等却不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同步发展的。这也正是很多旧版作品虽然已经陈旧却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原因。
  古典名著本身的语言描写是十分细腻、周详和生动的,可谓字字传神、句句有意,这更要求拍摄制作者对原著要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把包含在文字之中的情、意、神,以及文字中所隐含的感受以直观的方式传达给观众,让人从观看电视的角度体会到书中的情感。也就是说,拍摄者应反复咀嚼原著,将提炼出的营养和精粹以镜头、音乐、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
  2.翻拍不必刻意区别旧版,要合理改动
  将文学名著改编成电视,要在尊重原著、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将作者赋予文字的灵魂提炼出来,再将其投射到银幕上展现给观众,把抽象的文字描述转换成画面、语言、音乐等综合而成的立体感受传递给观众。“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笔下的黛玉是天上掉下来的神仙妹妹。87版《红楼梦》中,尽管陈晓旭不是姿色最好的,然而她伤春悲秋、吟诗自比柳絮的性格却最得林妹妹神韵。
  在《新三国》中,情节的变动让很多观众对这部作品抱有怀疑的态度。《新三国》中,对诸葛亮的描述是他想创造一个主公,并与关羽、张飞屡次发生摩擦,而诸葛亮博望坡一战使关张心服口服的情节却被删去,致使剧中诸葛亮在关张心中的地位大大降低。恐怕观众都没想到一代名相诸葛亮会被如此地贬低。乱世枭雄——曹操,《新三国》中曹操是一个毫无修养,阴阳怪气,粗鲁低俗的人物形象,经常当众撒尿,大大咧咧,没有一点一代枭雄的气质。历史上的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罗贯中给曹操定下的基调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有三绝:“智绝诸葛亮、义绝关云长、奸绝曹孟德”。三国里人物太多,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翻拍名著一定要保证角色、情节尊重原著而又不拘泥于旧形式,更不要因为刻意区别旧版而至于不如旧版。
  3.翻拍不要哗众取宠,不要盲目以刺激求新意
  新《西游记》拍成了言情戏可谓是得了琼瑶的真传,每一段都弄得香艳缠绵。五十多集看下来,凡是能展开缠绵叙事或者艳史新编的段子都留下了,傻呆笨粗的打斗、比较重复的章节被删去了很多。换句话说,女妖精们都被留下来大做文章了,男妖怪们则有很多运交华盖,根本没有亮相的机会。
  在新《三国》中曹操经常当众撒尿,毫无修养。诸如赵子龙七进七出,曹操一句“我爱死他了”的现代版台词,着实让人抓狂。新版《红楼梦》中的“铜钱头”装束,宝玉梦淫秦可卿、宝玉袭人初试云雨情、宝玉秦钟同志情、薛蟠偏好娈童等情节,导演对此是极尽表现之能事,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唯恐观众看不懂《红楼梦》之真谛。新版《红楼梦》怀着一颗情色猎奇之心,使整部作品立意肤浅、格调大跌。
  综上所述,翻版有翻版的意义,但一定要坚持作品的忠实度和文化性,尊重国人对历史名著的深厚感情。只有端正态度,坚持拍好片,摒弃跟风和噱头才能拍出超越旧版的“新经典”,使艺术之花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杨丽.娱乐节目的教育功能[J].记者摇篮,2009,(4).
  [2]参见[清]黄人《<清文汇>序》.
  [3]《杜拉拉升职记》:黄梁一枕中国梦,图宾根木匠,刊载于《东方早报》2010年4月10日.
  [4]《世界这么乱,装纯给谁看?》,来自[已注销],羊城晚报,2010年9月19日.
  [5]《山楂树之恋》:卖淫女装出来的清纯,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710644/.
  
  (张许敏 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276828)

浅析2010年翻拍名著电视剧中的文化困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