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梅兰芳》的色彩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正如他的人,他的戏,那么纯粹、饱满,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以下是笔者对电影《梅兰芳》用色的几点感悟,与大家共飨。
一、至简的黑白开场
电影《梅兰芳》开场是以黑底白字的方式引入的开头字幕,可谓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为何如此简单?是否与“梅兰芳”这个代表中国戏曲之巅峰的名字不相称呢?但转念一想,与梅兰芳美妙曲折的戏剧人生,以及梅兰芳所穷尽的奢华繁复的中国古代戏曲之美相比,恐怕设计多么华丽、多么耀眼的开场都会显得苍白而多余,也许最简单的颜色就是最好的方案,可以与影片所展现的绚烂的梅式艺术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接着人们 会心生疑问:为何不用红底白字、红底黑字或者青底白字等同样简单的开场方案呢?尤其是红色,不正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以及梅兰芳所引领的红极一时的中国戏曲吗?细想来,也许导演是从对比角度的强烈程度出发,只有黑底白字才能与影片《梅兰芳》中的戏曲产生的五彩斑斓的视觉冲击形成最有力的反差吧。
二、蓝色生冷的“梅兰芳”片名字幕
本片是以银蓝色的聚光灯及其投射出的银蓝色的光影带出银色的“梅兰芳”的片名字幕的,同时以飘落的梅花花瓣引出了注解的英文,设计新颖别致。但笔者认为,银蓝色的光影背景和银色的“梅兰芳”字体颜色太具有现代感,太西方化,硬而冷,与梅兰芳所表现的委婉细腻的中国古典戏曲味道南辕北辙。同时,光影造型过于简单,直接的聚光,有些梅兰芳即将闪亮登场的意思,与即将上演的这位中国近代戏曲艺术大师的厚重不相匹配。这种简单的聚光灯的背景形式最多只能意指梅兰芳在舞台上的霸气和地位,而不能更好地烘托出梅兰芳戏曲独有的气质和精到的内涵。反而是那朵小小的缓缓飘落的红色花瓣对这生冷的表白予以了略略的释怀,让人耳目一新。笔者认为,如果将聚光灯的灯光改为深厚的黄褐色,同时背景下适当放置一些中国戏曲的代表元素,可能会对此有所改善。
三、色彩突兀的书信内容回放
黄褐色的旧木箱,暗褐色的旧宅,昏暗朦胧的光影,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久远,将观众引入到了梅兰芳的童年。但这古色古香、意犹未尽的童年片段,突然被一封来信所展现的回述场景的色彩所打乱:明亮甚至刺眼的光线,官兵大红鲜艳的衣着,皇宫内威严的红色幕墙,虽然能与大伯的黑色着装和白色纸枷锁的悲哀形成鲜明对照,但与前面暗褐色、朦胧基调的童年影像相接,则有色彩反差过大之嫌,不能更好地体现大伯被带纸枷锁事件的历史感。笔者以为,如果对此进行一些朦胧化的处理,使该片段色彩整体再暗淡一些,效果会更好。
四、三大色块准确表达观众对梅兰芳的狂热
(一)寒酸的灰褐色
台下观众一律灰褐色暗淡的粗布着装,灰褐色陈旧的戏院和舞台,灰褐色的马车,灰褐色为基调的街道和门面,无不准确说明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简陋、沉闷、苦涩和乏味。但就是这样一群百姓,却满仓满谷地占满戏院,争着喊着要看梅兰芳的戏,生活的贫瘠和对艺术的热爱,形成极大的反差,强烈地突出了当时的老百姓精神上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依赖,尤其是对梅兰芳戏曲的狂热。
(二)华丽的暗红色
达官贵人颜色各异、款式多样、细节考究的服饰,以及布置华丽的桌椅和帷幕,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富贵的暗红色,无不映衬出上层社会的奢侈和富裕。而红花配绿叶,其中一个穿着高领口绿锦缎,类似女人旗袍衣服的年轻男子,正男女不分地模仿着梅兰芳的动作,画龙点睛地表达出上流社会对梅兰芳的痴迷,并捎带暗指出当时社会所流行的一种女性化男人的样态,而究其原因是上层社会中男人对于梅兰芳的宠爱和追捧。
(三)脱俗的大红色
无论灰褐色人群还是暗红色人群,都在目不转睛、如痴如醉地看着舞台上那身着大红色武装和裙装的梅兰芳。大红色的裙装配上蓝色的发饰,大红色披风配上粉色的胸花,用色大胆而张扬,但丝毫不显得娇媚土气,唯觉脱俗动人,只让人想起“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也许这正是梅兰芳那出神入化的扮相和演技才会导致的错觉,就像影片中“三哥”第一次看完梅兰芳的戏后难抑激动所言:“可只有心里最干净的人,才能把情欲演得这么到家,这么美。”即然如此又生出疑问:既然脱俗,是否也可在以上两个场景中将梅兰芳的扮相改为湖蓝色或粉红色的着装?可细细想来,蓝色或粉色也许能够轻易压倒穷人们所着的灰褐色,甚至也能在富人们的暗红色中崭露头角,但绝不能如大红色那样深刻纯粹地尽现梅兰芳的红极一时。
五、一袭白衣映出梅兰芳的真面目
梅兰芳身着一袭简单清澈的白色长衫,缓缓步入了二爷布置考究的厅堂。尽管红桌红椅红幔红灯笼的厅堂是如此唯美,但一身黑衣的鲁二爷坐在那儿,加上浓妆艳抹的表哥的所作所为,这样的环境只能让人感觉到厌烦。此前影像中那脱俗动人的梅兰芳戏服的大红色,此境中却让人生恶。真是让人感慨:一种“大红色”竟然让两种人演绎出两种迥然不同的意蕴——高贵与肮脏,积极与陈腐。一袭白衣的梅兰芳的出场轻松而又神奇地将此境衬托到了极致。前后两种红色场景的反差对比,让人不得不将目光锁定在浮华褪尽、白衣素然、挺然而立的梅兰芳身上,随之顿悟:白色才是他的真本色,纯洁才是他的真性格,红色只存在于梅兰芳的戏曲中。
六、底蕴浑厚的黄褐色不亚于中国红
在影片的多处室内场景中,导演无不大量使用了黄褐色基调,深黄褐色、浅黄褐色、亮黄褐色、暗黄褐色;黄褐色的灯光,黄褐色的舞台、黄褐色的廊柱、黄褐色的隔栏、黄褐色的桌椅,甚至空气中也弥漫着黄褐色的朦胧。这种黄褐色来源于中国的古木,是中国自古以来建筑装饰的主要用物。古色古香,底蕴深厚,古朴中透着大气,同时又不乏雕龙画凤之精工巧作。细想来,这种典雅的“黄褐色”不正如“中国戏曲”和“中国红”一般,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美,是中华民族深远的历史文化一代代积淀出来的博大精深的美。同时,导演特意在多处黄褐色基调的场景中,恰如其分地点缀了一些中国红,如红灯笼、红帷幔、红蜡烛等,这与舞台上正在表演的中国戏曲相得益彰。整部影片完满尽现了中国的古典美,看完了《梅兰芳》,观众应该能深深体会到中国美的精髓所在,就如同看梅兰芳的戏,即使不懂戏甚至不喜欢戏的人也会感觉到其中的美的极致。
七、服装色彩细腻区分了两位女性的性情
剧中芝芳身着一袭墨色衬银灰色大花的真丝绒五分袖旗袍出场,高贵而历练,与梅夫人的身份及快言快语的性格相得益彰。而后,芝芳又着墨色衬亮绿色大花的五分袖旗袍与三哥和六爷说起房子抵押贷款的事,得理不让人,爽快泼辣的性格尽显。说到此,再提一下芝芳去找三哥和六爷之前,曾身穿一件白素色纯棉布的五分袖旗袍,在一房间内与仆人大妈简单说起房子抵押的事。笔者认为,此处有两点不当:一是白素色与前期描写芝芳的外向性格不符,转换太突兀,同时棉布质地的旗袍与此时芝芳稳定富裕的家境不符;二是房间内摆放的白色沙发饰物以及背景中一摞摞发白的书本与芝芳身着的白色服装色差没有拉开,显得整个画面平淡无味。在其它几场芝芳的戏中,笔者认为还有两场芝芳的着装恰到好处,一场是在看梅兰芳和孟小冬共同出演的戏曲时穿的红褐色五分袖真丝绒旗袍,在戏院中显得高贵而典雅;一场是芝芳身着深蓝色衬银白色大花七分袖旗袍,将孟小冬的住址告诉梅兰芳,虽然满心不高兴,但还是痛快地一说了之,深蓝色与此时芝芳心寒的心境十分相符,同时明亮的银白色大花又充分映衬出了芝芳率真的本性。
在后面芝芳的几次出场中,部分背景是由于日本人的侵略,梅兰芳不得不携家眷暂避到上海,借住到六爷家,因此芝芳的衣着统一换为了朴素暗淡的棉布旗袍,衣着色彩与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境是基本相符的。但在日本人侵略之前和之后各有一场戏,笔者认为芝芳的着装欠妥。一是芝芳到孟小冬家去劝说孟小冬离开梅兰芳,此时芝芳身穿一件深灰色衬黄褐色横细纹的五分袖旗袍,显得老气横秋,虽然能反映出此时芝芳灰暗的心情,但这与芝芳当时富裕的家境和她要强的性格完全不符。同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两个女人为一个男人相争,不可能自己先打败自己、素面素装,一般情况下是会盛装应对的。另一场戏是芝芳陪同病态的梅兰芳去参加有日本人参加的记者招待会,此时芝芳穿一件大红色棉步旗袍,披一件褐色围巾。笔者认为参加此等场合,芝芳同梅兰芳一样是有一百个不愿意的,怎么会选择代表中国喜庆祥和的大红颜色的服装呢?与影片前期刻画的当芝芳听说梅兰芳要去打伤寒针时偷偷地嘤嘤哭泣的画面不是背道而驰吗?
再说一下梅兰芳最爱的女人孟小冬的着装。笔者认为整体看来基本上无可挑剔。导演对此重要人物的每次出场,都是经过精雕细琢的。孟小冬从一出场,便如出水芙蓉,白色底配浅鹅黄色粗条纹棉布三分袖紧身旗袍,简单利索,与她勇敢、率真、偏男孩化的性格完全相符。而后,一身灰白色紧身旗袍外搭白色镂空针织小衫,雅致脱俗,清纯逼人,中国近现代女人清爽秀丽的脱俗之美随之映入每位观影者的心中。孟小冬在室内化妆时穿着的大红色配金丝图案的紧身三分袖旗袍,又将她火热的心扉,陷入爱情的甜美展现得一览无余,与人物当时的性情完全匹配。之后,与芝芳在家中相见时穿着的白色衬黑色大花的三分袖紧身旗袍,也是深入刻画了小冬当时坚毅的性格以及对爱情的执着。
但有两次小冬的出场,笔者认为还是有些瑕疵的。一是小冬身着白色底绣红色小花的三分袖紧身旗袍,虽然能进一步映衬出小冬的脱俗,如同小小的野花,那么坚强而甜美,但领口那一个大大的土黄色的盘花扣却成了一处败笔,显得土气而多余,如果换为一粒亮白的珍珠扣,那种灵动之美可能会更突出。二是小冬到宴会上找三哥以交给梅兰芳离别信时,身着一件大红色衬暗红色花纹的三分袖紧身旗袍。虽然导演可能是为最后梅兰芳与孟小冬在宴会上的意外相见作伏笔,使得小冬的旗袍与梅兰芳的白色套装交相辉映,进一步刻画男人美和女人美的极致,以及进一步映衬两人的般配,并在整个宴会的画面色彩和构图中予以突出,但笔者认为此处与孟小冬当时离别的悲痛心境还是有很大的出入的。从心理角度分析,当一个人内心如此悲凉,即将与最心爱的人离别的时候,很难去穿着一件如此艳丽夺目的服装出场。
(青水川 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276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