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期 ID: 148123

[ 刘亚辉 文选 ]   

论东南亚国家生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

◇ 刘亚辉

  摘 要:本文通过对广西师范大学东南亚生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各方面情况的调查,从生源分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方案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合格的东南亚国家本土汉语师资。
  关键词:东南亚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实习方案
  
  引言
  广西师范大学于2009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被确定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并于当年8月招收了16名首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他们分别来自越南、缅甸和泰国三个东盟国家。
  本文将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从生源分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方案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合格的东南亚国家本土汉语师资。
  一、生源分析
  广西师范大学首批16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中的留学生全部来自东南亚国家。其中,越南籍学生12人,缅甸、泰国籍学生各2人;男生3人,女生13人。平均年龄不足26岁。他们全部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有7人在来华读研前担任过汉语教师,一般是在当地学校或者汉语培训机构工作。其余9名学生为应届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生。
  我们采用课堂调查以及跟踪调查的方法,了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中留学生的情况,获取他们学习动机的动态发展状况。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明确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动机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贸易、科技、教育中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与东盟地缘相邻、文化相通、经济互补。当前,中国与东盟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个拥有近20亿人口的世界最大消费市场将为亚洲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也为双方人文交流拓展了广阔空间。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汉语在东南亚国家的社会地位日渐升高,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东南亚国家的汉语教学事业前景广阔。东南亚留学生学习汉语,大多都是受这种动机的驱使。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来中国学习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留学生,都希望学成回国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其中有一部分本来已经是高校汉语教师,受学校所派脱产前来学习。
  二、培养目标
  根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指委制订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广西师范大学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所做的培养方案中所设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了解中国,理解中华文化,具有较熟练的中国语言文化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胜任汉语教学任务的专门人才。”对培养要求的说明是:“1)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2)具备较熟练的汉语教学技能;3)具有较好的中华文化理解能力和中外文化融通能力;4)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5)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项目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因为广西师范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目前全为东南亚生源,故该校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实际是:“培养了解中国,理解中华文化,具有较高的汉语水平、较熟练的中国语言文化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胜任汉语教学任务的东南亚本土汉语教师。”
  三、课程设置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制为2年,广西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为汉硕留学生制订的培养方案是前两学期在校内进行课程学习,第三学期回国进行教学实习,第四学期返校准备毕业论文。
  广西师范大学按照教指委制订的培养方案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设置了核心课程(18学分)、拓展课程(10学分)、训练课程(4学分)、专题讲座(1学分)、文化体验(1学分)、教学实习(6学分)六大类课程。
  其中核心课程共8门,分为学位公共课(3门)和学位核心课(5门)两类,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一,基本上能够保证学习者对汉语和文化的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掌握和基本教学能力的养成。
  拓展课程共8门,供学生任选5门来学习,分为汉语教学类(3门)、文化类(2门)、教育管理类(3门)。深化了核心课程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也为有需求的学习者提供了系统的培养内容和个人学习方向。
  训练课程共4门,主要是关于“教育技术”、“汉语教材”、“文化技艺”等方面的课程。如“中华文化技艺与展示”课,国画、中国结、剪纸、京剧、围棋各上4个课时,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现代语言教育技术”则重点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中的某些新理念和新技术。
  专题讲座和文化体验各一门,主要是有关于语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专题或体验活动。此外,教育实习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一个重点,《方案》中规定实习量必须不少于6个月或者240个课时。
  通过对学生的走访和对实际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分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普遍认为广西师范大学现行课程的设置是合理的,基本上处理好了五大关系:1)基础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关系;2)广度与深度的关系;3)理论与方法的关系;4)语言与文化的关系;5)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时间紧、课程多的问题。
  所有课程的学习都压缩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中,这对于留学生而言相对吃力,容易造成学习进度的落后,学生也普遍感觉太累。我们认为可以将一些课程放在第四学期,学生在做论文的过程中每周上几次课,这样学生不会感到太累,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影响也不大。但这样对实习要求就要提高,要求学生第三学期实习期间边实习边搜集毕业论文所需资料。
  二是希望加强汉语基础课的问题。
  根据教指委制订的课程设置,汉语基础知识课仅有“高级汉语”和“汉语语言学”两门,各占2学分。对于留学生,尤其是以前从未在中国学习过的留学生来说,他们迫切地需要提高汉语水平。即使他们都是汉语专业本科毕业,HSK水平达到7级或以上,这样的汉语基础课程对他们来说也还是远远不够的。据对广西师大汉硕留学生的调查,每个学生都认为需要提高汉语水平,认为应该提高“高级汉语”课、语言要素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
  三是希望加强文化对比类课程的问题。
  教指委制订的方案中有一门《中外文化比较》,属于选修课,广西师大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既然全部是东南亚学生,这门课程的内容当然是中国和东南亚文化方面的对比。但只有2个学分,学生感到学时较少,需要加强。
  四、实习方案
  广西师范大学每年长短期留学生总数大约1000人,在东南亚国家也有不少固定的实习基地,比如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孔子学院、泰国兰实大学、印尼玛琅国立大学、越南河内大学等,能够给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提供充足的实习基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实习是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中的,目前将第三学期作为学习者的整体教学实习时间。
  根据对留学生的调查,对于实习,我们认为如下考虑对东南亚生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更为合适:
  实习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两种,贯穿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习的整个过程。校内实习又分教学见习和教学实习两种方式,是在进行课程教学之余带领学生在校内进行的实践。
  第一学期进行校内教学见习,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听课和辅助教学工作,用来加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汉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见习不少于12个课时。
  第二学期进行校内教学实习,学生在导师及各班任课教师指导下在校内的留学生班级进行教学实习。实习一般不少于6个课时。
  第三学期进行学生本国教学实习,由教师带队,在东南亚各国的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习。教学实习采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汉语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观摩与实践及参加课堂问题研讨与独立承担课程进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习阶段不少于六个月或实习工作量必须达到240课时以上。
  教学实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融会贯通所学到的知识,更多地是让学生根据汉语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教学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熟练应用所学到的汉语教学方法和技巧,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当然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学中为学位论文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广西师范大学2009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有《越南留学生汉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越南河内大学中文系综合课使用教材情况调查与分析》等,都是在实习期间确定题目并搜集了部分资料。
  汉语教师本土化,有助于汉语教学的发展。培养东南亚国家的本土汉语教师,对加快汉语在东南亚国家的发展,加强我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经济与文化等诸方面的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所做的教学实践以及在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希望在对东南亚生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方面尽到绵薄之力。
  
  (本文系广西师范大学第七届教学改革项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师政教学[2009]70号。)
  (刘亚辉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541004)

论东南亚国家生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