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期 ID: 148118

[ 李颖 文选 ]   

读《祝福》有感

◇ 李颖

  鲁迅曾说:“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鲁迅笔下的人物,如茴香豆,嚼起来费劲,但嚼后余味无穷。《祝福》里的祥林嫂,读后令人唏嘘不已。她的经典话语“哎哎,我真傻”,她的悲惨遭遇,扣动着我们的心弦。
  祥林嫂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会有如此悲惨的命运?初来鲁镇时的祥林嫂,是健康年轻的,两颊还是红的;她是安分耐劳的,可以彻夜劳作;面对婆婆安排给她的改嫁,她誓死反抗。当经历了又一次生活变故的祥林嫂回到了鲁镇时,鲁镇的人们对她的态度却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且不说老监生四叔“照例皱过眉”,不让“伤风败俗”的祥林嫂碰祭祀的物品,那鲁镇人先是同情又到淡漠最后嘲笑,连善女人柳妈都在嘲讽祥林嫂额角的伤疤。当祥林嫂捐了门槛依然不能参与祭祀时,残酷的现实彻底击垮了她。是什么使祥林嫂无路可走,是什么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隔膜?细细读来我们会探寻到根源——封建思想。祥林嫂被封建思想这把软刀子残忍地杀害了,她满怀着苦闷和疑惑在鲁镇卑微地过活,在迎接福神、拜求来年好运的祝福声中,倒在了风雪交加的街头。
  要想深刻理解作品,就要联系写作背景。《祝福》这篇文章写于1924年,民国十三年了,封建思想依然弥漫在社会的上空,难怪鲁迅会“荷戟独彷徨”了。但鲁迅毕竟是鲁迅,他是爱夜的人,自有看夜的眼睛,听夜的耳朵,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只要有黑暗的存在,就会有照路的鲁迅的存在。鲁迅明确表示过:写小说就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祝福》揭开了祥林嫂头上的伤疤,那是她被逼改嫁强烈反抗的印记。但是就是这段为世人所不齿的再嫁,可能带给了她短暂的幸福,但却为封建思想所不容。就是这可能仅存的“幸福”,反而把她钉在了耻辱的十字架上。
  诚然,鲁迅先生的作品以思想性见长。我们解读鲁迅作品,就要了解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但是,经典文本能够流传至今,还要在细读慢品中关注语言文字本身。没有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思想性就无法传达,无法引起我们阅读的共鸣。当鲁迅小说无法在文学殿堂中轻盈起舞时,我们有必要去关注鲁迅作品的文学性,在反复阅读中感受人物的凄凉,在反复阅读中品味作者用词的巧妙。如此,才能生成更多的阅读兴趣,汲取更多的营养,让阅读鲁迅小说成为一种享受。
  基于此,笔者想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提供给读者更多的阅读空间:
  一、经典不厌百回读
  即使是小说,也要在读中品,读中悟,常读常新。读,可以圈点勾画,随时记下感悟和疑惑,捕捉思维的碎片;悟,可以用心去体会作者的用意,揣摩文字下的道理。
  封建思想将祥林嫂摧残成什么模样——祥林嫂俨然成了行尸走肉:竹篮里的破碗,竟然是空的;拄着的竹竿,下端竟然开了裂。文中那段对祥林嫂临死之前触目惊心的肖像描写,已经将血淋淋的事实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鲁迅在小说中描写下层劳动人民时,不仅哀其不幸,而且怒其不争。祥林嫂对于再嫁,有过激烈的反抗。在阅读中我们通过一系列动词看到祥林嫂异乎寻常的反抗,我们感受到祥林嫂的可悲,她拼命维护的竟然是迫害她的封建礼教。
  阅读时要关注语序的改变。祥林嫂以为捐了门槛就能赎清罪孽,可四婶的断喝彻底击碎了祥林嫂天真的梦。“你放着罢,祥林嫂”与先前的“祥林嫂,你放着罢”,可进行对比朗读。通过对比朗读,感受重音的改变,程度的增强。
  二、留心细节
  细节点亮作品,也是解读作品的金钥匙。比如,鲁迅在《祝福》中多次提到钱,看似不经意,却是神来之笔。祥林嫂的再嫁,让她的婆婆到手了八十千的财礼。一元应该是一千文,那祥林嫂的身价相当于八十碗鱼翅,或相当于她十三年零四个月的工资。多么惊人的数字!这种“眼前一亮”、“恍然大悟”的阅读体验,定会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烙印。
  三、体会环境描写的妙处
  当我们将阅读目光过多地停留在主题上的时候,就会忽视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当柳妈忙着洗器皿,而以往忙碌的祥林嫂闲着时,鲁迅先生有句经典的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微雪点点的下来了。读来有种渗入骨髓的悲凉,那微雪已经不单单是微雪,而是祥林嫂内心难以排遣的悲凉和寂寞。当善女人柳妈嘲笑祥林嫂头上的“伤疤”时,祥林嫂“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寒冬虽冷,可嘲讽更使人心生寒意。飞雪不止一处,当读者自觉地去体味时,精妙之处就不言而喻了。
  北大一位著名的教授曾举过一个例子:他所接触的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拿到小说问的第一句往往是“老师,这篇小说的‘主题’(即‘中心思想’)是什么?”那位教授说:捧起一篇小说,不是用自己的心去触摸它、去感受它,而是习惯性地执意去“概括”、往往还是套用某种现成的公式去“概括”所谓的“主题”,“那么这种人已经与文学无缘了”。[1]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经典小说带着主题的镣铐艰难起舞时,我们是不是应该解开束缚,放飞阅读思维,让读者用心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享受。如此,晦涩的鲁迅小说也能如老酒般,醇香无比。
  
  注释:
  [1]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李颖 山东省菏泽二中 274007)

读《祝福》有感